因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許多人失業影響生計。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季相儒
【本報台北訊】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各主要機構估全球經濟將大衰退,但風暴才剛開始,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三月十八日警告,最糟情況下全球失業人數將增二千四百七十萬人;最新統計數據也指出,因疫情而失業的美國人有一千六百八十萬人,估在四月底達兩千萬人。全球失業潮一觸即發,學者指出,若重演當時金融海嘯情況,台灣失業率會飆升,呼籲政府確切掌握無薪假的黑數。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全球失業潮有可能重演,上一次是二○○八年金融海嘯,當時台灣失業率飆很高,當年達百分之四點一四,次年攀升至百分之五點八五。當失業人數多,貸款無法還,銀行恐面臨破產危機,政府若沒有給補助,民眾沒有消費能力,內需一消失,經濟就更不景氣,成為惡性循環。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鍾文雄表示,台灣目前領失業給付逾四萬人,無薪假人數快破萬,三月份更減少六萬多職缺,這是前所未見。雖台灣疫情控制上樂觀,經濟復甦可望比別國家快,但美國受傷全世界都受傷,台灣依賴美國、中國深,勢必會有影響。
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何啟聖也指出,目前初估全台放無薪假人數是八千七百多人,還有很大黑數,全台五至七人的公司至少一成,這些公司放無薪假不用報備也不會有勞檢,保守初估黑數有超過兩萬人。
辛炳隆建議,若政府想救失業潮,首先是政策要定調,如果希望企業繼續放無薪假,而不希望解雇領失業給付,就要準備許多財源,目前一兆多可能只夠三個月,若延續六個月就需兩兆多,要繼續走這政策就要把錢準備好;但若財源不夠,只能學美國,讓勞工面對現實會被解雇,領取失業給付,甚至延長失業給付時間,沒有加入就業保險者就另外設救助方案。
第二,補助產業政府需有前瞻性思維,國內產業基本思維都是等疫情結束,在這之前政府給補助讓企業活下去。疫情結束到經濟復甦至少需半年,若只是紓困等經濟復甦,就算疫情結束,產業既有的困境仍在。趁現在景氣不好,政府一邊紓困也需同步要求企業轉型,有些產業疫情影響不大,而是本身就不景氣,若政府僅齊頭式紓困下去,疫情結束後企業也不會好轉,轉型有賴於政策引導與企業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