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會心】 童年閱讀

文╱徐國能 |2020.04.03
1636觀看次
字級

文╱徐國能

這幾年我才意識到文學閱讀中「適齡性」的存在,「什麼年齡該讀什麼」,似乎在我的童年並不重要,反正開卷有益,只要是字,應該都是閱讀對象,因此整個童年,除了「東方出版社」和《國語日報》,我還讀了許多非屬兒童的讀物,例如《中央日報》的社論、《皇冠雜誌》連載的愛情小說,但因沒有每期訂閱,很多作品沒頭沒尾,至今不知結局如何?

三毛和張曉風的散文集,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學風格和女性典型,我覺得張曉風的文采與愛國心是我該學習的,但三毛的自由與冒險則是我心嚮往的世界。田原的《松花江畔》與《古道斜陽》,一群綠林好漢的愛恨情仇,非常激盪人心;還有一本很恐怖的書《錯誤的第一步》,光是封面那身刺青圖案就讓我既怕且愛。

大學時看了一部賺人熱淚的電影《新天堂樂園》,敘述義大利小鎮的電影師為了讓鎮民不受汙染,在放映前總是剪掉電影中激情的畫面;我兒時的讀物中並沒有思想檢查,影響是好是壞,至今無法判斷。

童年閱讀是一件奇妙的事,適齡的兒童讀物雖然可以帶來很多愉快,但大多缺乏了一種深沉的吸引力,那就像是《來喜回家》敘述小狗的忠勇與冒險,最後回到主人身邊,過程雖也曲折驚險且富於寓意,但相較我後來讀的《野性的呼喚》,敘述溫馴小狗鍛鍊成為狼王的勇氣及力量,我覺得在心靈震撼上,後者還是大一點。

不過童年閱讀最富於深意的部分,是當時只懂其字、不懂其意的篇章,後來一一成為人生過程中的現實遭遇,於是乃有一種忽然明白童年所讀故事的深切痛快和淡淡哀愁。

當時所讀,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胡適之所翻譯的《短篇小說》,南港胡適紀念館出版,裡面有十九篇胡適選譯的歐美小說。

這本小書應該是白話文學初期的作品,很多篇章還是用文言文翻譯,讓人似懂非懂。但有些故事始終難忘,例如義大利小家卡德奴勿〈一封未寄的信〉描述一位古板的學者,當年陰錯陽差,將一封向愛人表白的情書不慎夾入古代地圖集中忘了寄出,一擺二十年,讓他錯過了此生唯一的愛情,如果,如果……當年我讀著小說時,一面為他嘆息,一面也和故事裡的主角一樣反覆設想,如果那封信順利寄出呢?然而今日我也經常埋首於許多大而厚的舊書中,也經常將很多重要的事忽然就忘了、重要的東西不知放到何處,或也讓人誤認為我絕情自私,其實純粹粗心大意罷了。但這也點出世間多少幸福原來都牽繫在脆弱的偶然上,想來真是不可思議。

又如美國作家哈特寫的〈米格兒〉,此篇我過去不曾看懂,故事描述風雪中一群名媛紳士借宿荒野民房,屋主米格兒亮麗機趣,使人傾倒,還養了一頭熊當守衛。但她卻獨身照顧一位風癱的男人。在眾人的道德疑惑中,此姝深夜自言身世,原來她過去開小鎮酒吧,有燦爛而快樂生活,但這深愛著她,卻突然病倒的男人已一無所有,因此她變賣家當,隱居鄉野,照料情人使他得以善終。

這很像美國版的〈琵琶行〉,只是女主角非常強悍樂觀,不曾哭哭啼啼。代表世俗之見的老法官問她為何不與此人成婚,「要是我們做了夫妻,就像我不得不這樣做了」,此語巧妙道出責任與愛情的差異,米格兒的感情觀讓這些以君子自詡的男人也為之折服,但胡適為何在民國十七年翻譯這個作品?

漸明人事之後,我發現胡適篇篇都是有為而譯,有些宣傳愛國思想,有些弘揚人性光輝,也有一些對世俗含有諷刺,其中十分詼諧的作品〈愛情與麵包〉,出自瑞典大師史特林堡筆下,描述年輕夫妻被愛情沖昏了頭,一心想過奢侈浪漫的生活,終於債台高築而一夕破產。我現在重讀這個故事,仍然覺得感慨,幸福的愛情究竟是否建築在充分的物質生活之上?

回想我父母的婚姻為麵包所苦,那是十分掙扎的年代,小學時我九點上床睡覺,睡不著,常聽見父親在客廳滴滴答答撥算盤,有時聽見他們為了錢在激烈爭執,或是唉聲嘆氣,不知為何,我竟也偷偷流淚。他們一輩子在勤儉中度日,我媽跟我說過好幾次為了給小孩看病去當鋪典當金項鍊的往事,而我們其實很少吃麵包,那太奢侈了,能夠有紅糖饅頭吃,為每天的白米飯換個口味,就算走運。當年最常吃的麵包其實是白吐司,抹上非常甜的梨山牌果醬當早餐。

愛情和麵包是永恆的辯證,年輕時穿著破牛仔褲,口袋裡只有三百塊錢還勇敢地騎破摩托車載著女友四處閒晃,在老舊戲院裡看非常感人的二輪電影,覺得那就是愛情;如今東奔西走,心裡總是打個小算盤,難道不是為了麵包?記得婚後的一段歲月,每晚八點我就帶妻子晃到亮晶晶的購物中心,欣賞那些珠寶華服,但八點半一到,地下超市旁的麵包店開始八折,我便衝下去搶購幾個明天要吃的麵包,晚了就沒得買了,那店員有韻地喊著:「麵──包──八──折──喔」,至今在我心迴盪,但不知歲月匆忙,紅綠掩映中,愛情是否也降價八折?

童年閱讀,讀的是命運的隱喻,偉大的文學或許是不分年齡的,只是不同年紀,所見有別。兒時預先偷窺人生藍圖,懵懂之間便種下對世界有種悲觀之見的種子,隨年齡而感慨既深,終於印證了藝術裡的一切乃真實不虛,虛妄的是我們意圖逃脫命運的愚騃。

四月屬於艾略特,而五月則屬於胡適之。那民主、科學與白話文學的火光,至今仍然被代代追想。對我來說,傳唱的詩篇〈蘭花草〉並不高明,中學課本所選〈母親的教誨〉也不算大師手筆;但那十九篇幾乎被人遺忘的的翻譯小說,就是他堪稱文學的巨擘的象徵。小學至今,一路踽踽涼涼,我似乎永遠活在童年的閱讀裡,成為那個眷戀「梅呂哀」的老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