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二○二○中國經濟有一重大目標,即「十三五」規畫收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量化數字是二○二○年底的GDP要比二○一○年成長一倍。在武漢肺炎的衝擊下,想要完成這項經濟目標,突然懸念重重。
中國國家衛健委昨天公布,二十八日中國大陸三十一個省(區、市)新增一千四百五十九例武漢新型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達五千九百七十四例,超過二○○三年SARS確診人數,對經濟的影響也開始引來關注。
對中國經濟而言,很多承諾的目標都要在二○二○年兌現。去年十二月中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畫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與此同時,二○二○年的經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量化目標:年底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要比二○一○年翻一番(成長一倍)。
按測算,中國二○二○年的經濟成長若能有百分之五點六左右的增速,就能實現GDP翻一番,儘管中國經濟成長面臨保百分之六壓力,但保住年底GDP翻一番的目標應該並不困難。只是,在武漢肺炎爆發後,突然變得懸念重重。原因之一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和二○○三年大不相同,二○○三年SARS爆發時,以第二產業為主,但目前一級產業貢獻率百分之三點八;二級產業貢獻率百分之三十六點八;三級產業貢獻率百分之五十九點四,而武漢肺炎疫情將重挫核心的三級產業。
報導測算,由於武漢肺炎發生在春節期間,已打擊約人民幣五千五百五十億元(約新台幣二點四兆元)的旅遊市場,加上若以SARS的前例來計算,今年第一季,社會零售總額的經濟損失差不多達到五千億元。算一算,經濟損失已逾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