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佛教藝術饗宴 周日佛館開展

 |2019.08.15
1261觀看次
字級
唐朝佛坐像(六一八至九○七年間),一九五八年奉先寺遺址出土。圖╱龍門石窟研究院提供

【本報高雄訊】中國大陸河南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也是佛教東傳的重要源頭。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河南博物院、龍門石窟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的「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將於八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四日在佛陀紀念館展出。

本次展覽由龍門石窟研究院與河南博物院所收藏北魏至唐代的石刻造像、造像碑、佛塔等佛教文物,有難得一見的優填王造像、力士像、安思泰造像塔等。展場以「胡風漢韻──南北朝時期」、「盛世梵影──隋唐時期」兩部分呈現,反映河南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藝術,帶給民眾不同的佛教藝術饗宴。

西元四九四年,北魏遷都洛陽,原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開窟造像之風,隨之南移,王公貴族便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受皇室影響,以龍門為中心,環繞洛陽城周圍開鑿眾多中小型石窟。民間造像也蔚然成風,出現大量的石刻造像和造像碑,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部分。

由於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推行漢化政策,推動南北文化融合,佛造像融入漢文化的審美觀和藝術技法,出現「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帶」的中原風格。東魏、西魏繼承此造像風格。至北齊、北周又轉為面相豐圓、軀體壯實,既各具特色、富有個性,又和諧統一;貼近生活,淡化宗教的神祕感,強調佛像的通俗化。

隋唐時期社會繁榮、政經強盛、文化交流頻繁,為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此時造像藝術不再模仿外來的藝術風格,轉向個性化、理想化發展,佛像面相豐滿端莊、體態優美渾厚、衣紋流暢自然、手法寫實細膩,使造像藝術達到鼎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