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美惠
自從九十一歲的母親往生,大年初二不再熱衷回嘉義娘家,一方面是怕觸景傷情,一方面是不想增加弟弟、弟媳的負擔;但我們有新的約定:每季要相聚一次,早已搬到台北的我和妹妹南下,或他們北上,一樣享受團圓的溫馨,而且要吃湯圓。
每年圍爐團圓,爸媽一定為我們六個孩子添加「代表喜氣洋洋」的紅湯圓。我喜歡跟在媽媽身邊,看她打開棉布袋,拿出被壓乾水分的糯米塊,放在一個很大的竹編盤子上來回搓揉,讓糯米團變得更有彈性;接著,拿出一包紅色粉末,加在一塊搓好的糯米揉拌後,白色變成紅色。爸爸總不忘叮嚀:「吃過湯圓就增加一歲了,要更加懂事,用功讀書,做個好孩子!」
嫁作人婦後,初二回娘家成了我滿懷企盼的大事,父母總是準備好豐盛的菜餚,等待出嫁的四個女兒帶著先生和孩子歸來。桌上擺滿蒜頭烤雞、扁魚翅羹、烏魚子、自製蘿蔔糕等等,聊天聲、歡笑聲交織,孫子輩也在另一桌嘻鬧,直到近黃昏才依依不捨的道別。
如今父母已先後離世,「初二回娘家」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習俗而已了,不再南北奔波,送給父母的紅包也留給自己,但在這一天,我改成到郊外踏青,望著天空的白雲和遠山,遙祝父母在另外的世界「新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