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環保署長張子敬前天拋出廚餘分流新政策,要求生豬肉、豬肉製品不丟廚餘桶,改丟一般垃圾,不過農委會先前呼籲民眾將可疑豬肉交給防檢局處理,衍生雙方不同調疑慮。農委會、環保署昨天召開記者會,改口豬肉製品丟廚餘、疫區豬肉則交防疫單位,國內生豬肉才丟一般垃圾,此宣導無罰則。
非洲豬瘟疫情威脅不斷升高,張子敬前天與媒體茶敘時表示,防治非洲豬瘟先是不能將生豬肉帶進台灣,其次,「如果帶進來,請將豬肉、豬製品丟一般垃圾」,這番說明與過去農委會宣導來路不明、來自疫區的可疑豬肉應交給防疫單位處理,有所出入。
行政院昨天一早就指示兩部會對外說清楚。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共同對外說明,強調「兩部會一條心」,齊心協力打擊非洲豬瘟。
沈志修表示,過去家戶、團膳等剩餘豬肉品都會丟入廚餘桶,不過隨著非洲豬瘟疫情威脅升高,為阻斷傳播源,環保署已召開多場會議,要求各環保局宣導「國內生豬肉丟一般垃圾」,例如冰箱過期的生豬肉等;煮熟後的肉仍可丟廚餘,來路不明、來自疫區的豬肉,則郵寄給防疫單位,若民眾覺得不方便,也可丟入一般垃圾,經焚化爐燒毀確保不會進入養豬系統,阻斷傳播源。
黃金城提到「高溫焚化可一了百了,只有在掩埋處理時要注意流浪動物是否會咬食。」但國內垃圾雖然是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至今仍有很多縣市沒有焚化爐,長年上演的「垃圾大戰」就來自垃圾常會需要轉運、也會堆置,生肉若進入掩埋場是否會有風險?
對此,沈志修解釋,國內有百分之九十九垃圾都是用焚化處理,掩埋場則是處理焚化爐的灰飛、底渣,不會掩埋家庭垃圾,能保證一般垃圾途徑是阻斷傳播源的方式。黃金城也進一步說明,一般肉類若是「生豬肉」到掩埋廠,病毒只會感染豬,就算掩埋場有生豬肉,只有「野豬」進入掩埋場吃到肉才可能被感染,但「機率很低,風險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