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疾病研究里程碑 細胞移植首例 複製猴誕生

 |2018.01.26
1301觀看次
字級
大陸科學家成功複製出兩隻長尾獼猴。圖/中新社
複製出桃莉羊的威爾瑪教授與桃莉羊標本合影。桃莉羊已在二○○三年二月十四日過世。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報導】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二十五日刊出一份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複製猴」研究報告,以孫強為首的科學家,運用桃莉羊(Dolly)的複製技術,成功複製出兩隻長尾獼猴,分別取名為「中中」及「華華」。

對於許多人在意的「複製人」問題,研究團隊表示,複製非人類靈長動物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服務人類健康,但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指出,中中是第一隻體細胞複製猴,誕生於二○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華華則是第二隻,在中中誕生十天後出世,「牠們倆的基因,都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我們取出胎兒的體細胞,將細胞核植入好幾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中是第一個發育成型,並且順利誕生的幸運兒。」

根據新華社報導,複製猴的成功,代表中國大陸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孫強表示,運用複製技術,未來一年內,將可培育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這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測試。」

孫強進一步介紹,由於實驗對象的遺傳背景不同,「實驗組」及「對照組」的說服力常不夠強,「傳統醫藥實驗大量採用小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鼠類可通過快速近親繁殖,培育出大量非常相似的小鼠。」

但小鼠和人類差別太大,到了人體檢測時,經常出現無效,或有副作用的情況,「這也是目前大多數腦疾病研究難以取得突破的一大原因。」

從一九九七年的「桃莉羊」到今天的「中中華華」已過了二十一年,期間只有美國俄勒岡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在一九九九年複製出名為「黛翠」(Tetra)的恆河猴,但當時使用的複製方式和桃莉羊不同,產出的後裔數量也有限。

在這次的案例中,研究人員利用近幾年才有的現代技術「細胞移植」(SCNT),加強桃莉羊的複製技術。

克服3大困難

孫強表示,複製猴有三大困難,第一,細胞核不容易識別,去核的難度大,「作為受體的卵細胞,必須先把細胞核『摘除』,才能容納體細胞的細胞核這個『外來者』,可是,猴的卵細胞核去核難度非常大。」

第二,卵細胞容易提前發育,體細胞的細胞核進入卵細胞時,要先「喚醒」卵細胞,然後才啟動一系列發育程序,所以喚醒的時機要非常精準,「用傳統方式,猴的卵細胞很容易被提前『喚醒』,導致複製程序無法正常啟動。」

第三,體細胞複製胚胎的發育率太低,「被轉移到卵細胞的細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趕鴨子上架』很不適應,需要科學家採取多種手段『保駕護航』。如果『保駕』不力,絕大多數複製胚胎都難以正常發育,最終胎死腹中。」

關於外界最擔心的「複製人」議題,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解釋,複製非人類靈長動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務人類健康,但研究團隊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複製猴的成功,將為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等疾病的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很大的幫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