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自古以來,不同民族的人都在生活中活用牛糞,印度人和西藏人喜歡把牛糞晒乾再當作燃料,香港也有學生設計出牛糞蚊香。義大利的酪農則是想到跟建築師合作,蓋出了「牛糞博物館(Museo della Merda)」,並研發出牛糞衍生而成的陶土「Merracotta」,製作成餐盤、杯碗、盆栽等各項陶瓷產品,去年還受到米蘭設計周邀請,到當地的學校展出。
六十一歲的洛卡泰利(Gianantonio Locatelli)農場養殖約三千五百頭牛隻,可提供五萬五千公斤的牛奶,每天數十萬重的排泄物也讓他頭痛不已,決定將糞便變成一個具有生態、生產和文化意義的產物。「『排泄物是噁心的』,這件事是最無知的事情。」洛卡泰利表示,他打算修復大眾對這個名詞的認知。
「牛糞博物館」以第一個以糞便為研究對象的機構自居,館內陳列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皿,也有糞便標本,並邀請藝術家用牛糞陶土創作作品,包含用糞便瓶組成牆身,以及糞金龜子飾品,糞金龜子被埃及人視為神聖象徵,成為博物館的標誌;洛卡泰利還投資了電力工程,讓糞便釋出甲烷,能替三千位附近居民提供付費電力。
洛卡泰利與團隊研究出類似陶土的物質,以牛糞、禾稈草、泥土和其農物廢料混合而成的「Merracotta」。其用法、顏色和質感就與陶土(Terracotta)相似,就連英文名字也差一個字母。
牛糞陶土製作過程,需要把牛糞中的甲烷和尿素移除,去除刺鼻味,同時把甲烷轉化為電能,再把無味牛糞混製成「Merracotta」,如陶泥般塑形、上釉、燒製。
牛糞陶碗來吃飯
如何包裝令世人接受用牛糞陶碗來吃飯?
去年米蘭設計周期間,兩者把研究成果,包括用「Merracotta」製成的餐具、花瓶、地板等日常品,帶到米蘭的一所學校地下室展出,這間學校特別的地方在於保留羅馬時期的牆壁,也符合展覽主題「回歸基本(back to basic)」。
主辦單位毫不避忌,把過程的真實一面表露人前,沿著具歷史感的牆壁進入展場,可一覽農場如何收集和處理牛糞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