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台北報導】台北市南港區在未改制前為台北縣南港鎮,是著名的「黑鄉之鎮」;然而,今日的南港區研究院路二至四段,即九如里境內,為改制前的四分里和麗山里;由於該區產煤,因此早年可說是黑鄉中的「黑鄉」。
世居九如里獅形聚落的耆老潘錫指出,由於四分溪穿流其間,讓九如里多數地區形成壺穴、深谷等景觀。潘錫說,自從茶業沒落,煤礦取而代之;因此凡出入九如里,皆可感受到焦炭場的濃濃煤煙。
專研台北縣市界溪大坑溪兩岸聚落的「大坑聚落人文工作室」指出,九如里於一九九○年三月十二日進行區里行政區域調整,由原來昔稱後山的麗山里與四分里合併成為「九如里」;而該里境內歷史聚落處處,包括坑頭、下寮、鬼仔硿、紅棪林、旗仔崙、茅草埔、湖仔內、舊埤、新埤、坪林尾等聚落,而族群以潘、王、蘇姓為主。
潘錫指出,在一九六九年之前,南港隸屬台北縣,後來改為南港區,並將四分里和麗山里規畫為保護區,也因保護區之故,使該區林木、建築都受到管制,加上人口外流,使聚落形成自然凋零的遺址。潘錫感慨表示,政府這般保護作為,讓該區愈保護愈貧。
他回憶當年,四分溪兩岸起碼有七處炭硿,幾乎都在四分溪的每條支流,例如:舊埤煤礦、湖仔內聚落的和田組、信和等煤礦,還有紅棪林和旗仔崙煤礦,這些煤礦皆從日據時期開採。潘鍚說,早年因採煤使四分溪變成「黑龍江」,許多婦女就在黑沉沉的溪水中撈泥煤。
大坑聚落人文工作室表示,一九七○年代以前,九如里的繁華景象更勝於鄰近的舊莊街,由於當時的舊莊街都是稻田,僅有幾戶農家,兩者形成強烈對比。可惜的是,四分地區因十八羅漢洞景觀點為私產業而封閉,以及煤礦停產,再加上人口外流、景觀紊亂,呈現寂寥景象。該區民眾表示,相關單位若要發展當地觀光,應凸顯自然景觀優勢,以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