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廁所 解放育兒困擾
【本報新竹訊】父親育兒風潮興起,不少爸爸帶嬰兒外出,卻面臨無法換尿布尷尬狀況。「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三讀修正,今年內要完成增修親子廁所數量,然而目前「親子廁所」多與無障礙廁所並用,且男廁沒有育兒設施,讓許多父母大嘆「育兒環境不友善」。
新竹市王先生帶著妻子與十一個月大女兒逛百貨公司,太太內急如廁,依偎在爸爸身上的小女兒剛好因尿布溼,哭鬧不休,王先生手足無措,口中不停哄著「媽媽上完廁所,就幫妳換尿布」,心中無奈「我也很想幫忙,但男廁沒有尿布台。」
近年來國內鼓吹生育,然各大公共空間,卻未顧及親子照顧需求,造成「爸爸媽媽如廁好麻煩」,既有空間受限,有沒有解套方法?建築師陳智淵分析,其實背後都只是決策者「做不做」罷了,「友善廁所」不僅是一個趨勢,同時也能改善親子如廁的困擾。
他以新竹地區為例,百貨、餐廳與公家機關,都以「男廁與女廁」明顯區分,衍生「爸爸帶女兒上男廁,媽媽帶兒子上女廁」的困擾,透過空間再生就能解決。男廁蹲、坐式馬桶使用率低,可以將一至二間打掉,再加裝一至多個小便斗,剩餘空間就可作為「友善廁所」空間。
而一年吸引百萬人次參觀的台灣科學教育館,一直是家長帶著孩子,飽覽科學知識的朝聖地,四年前館方就發現「女廁不夠用」,不時有母親帶著孩子在排隊,一旁男廁卻是空蕩蕩。
在平權團體建議下,館方將四個樓層男廁,用隔間區隔小便斗與蹲、坐式馬桶,打造一間間友善廁所,初期男性覺得「尷尬」,還擔心造成誤會,甚至讓人有「偷窺」疑慮,不過多年下來,施行效果好,女廁不再大排長龍,也解決「爸爸帶女兒上男廁,媽媽帶兒子上女廁」的問題。
立法院一○四年十一月三讀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訂場所樓地板面積超過五千平方公尺建築的政府機關、百貨公司、觀光遊樂園區等場所,應設置親子廁所,將於今年底落實。
勵馨基金會教育組長郭育吟說,根據法規應設置尿布台,卻多設於女廁內,甚至哺乳室也靠近女廁,仍落入「母職」的思考。事實上,現今愈來愈多爸爸在照顧孩子,也會泡奶、換尿布,卻走不進哺乳室,她建議哺乳室內應有遮蔽隔間設計,讓爸媽都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