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逾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鐵,因為維護費用高、票價收入不符成本,加上資金來源林務基金將破產,代管的台鐵又虧損連連自身難保,台鐵日前提出平準基金希望交通部、文化部、林務局、嘉義縣市政府等單位共同挹注經費,遭各機關打回票,外界預測若沒有新資源挹注,今年森鐵將面臨是否結束營運的關鍵時期。
早於一九一二年通車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擁有多項世界第一:它是亞洲海拔最高的窄軌高山鐵路、全世界最複雜的同心圓螺旋線、世界海島地區海拔最高鐵路等,無論從文化觀光、自然保育或林業發展來看,都是台灣「國寶級」重要資產,不過這些歷史背景、文化價值並沒有被完全發揮。加上森鐵先天易受天災侵襲,後天被迫歷經多次經營權轉手,一路走來定位不明、歷經波折,每年高達三億的財務虧損至今難見起色,存續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二○一○年四月發生斷樹砸中列車,造成車廂翻覆、五人死亡事件,行政院將森鐵委託台鐵經營,二○一三年起由林務局出資、台鐵局代管,原本計畫二○一五年底全線通車,隔年台鐵全面接手,未料因杜鵑颱風侵襲,讓全線通車時間遙遙無期,也讓移轉期順延。
台鐵局接手後,每年投入大量成本強化安全,如沿線邊坡、橋梁隧道維護,鋼軌、軌枕及車輛維修工作,每年各須五千萬元以上,加上林鐵車齡已有二十年,近來也準備要購買新車,經費全都來自林務管理基金。
兩周前,台鐵局、林務局將「協助營運契約」再延一年,但雙方不得不面對林鐵即將「斷炊」的事實。據了解,林務管理基金最快今年中將「見底」,今年森鐵會全部移轉給台鐵,台鐵就得「盈虧自負」,本身已虧損連連的台鐵,恐心有餘而力不足。
台鐵局人員表示,森鐵每年都是「賺一億、虧四億」,雖然去年五月提高票價,但是去年陸客減少,全年搭乘人次從一百九十四萬下滑到一百六十萬人次,即使去年營收達一億五千萬、較前年成長三千多萬,收入仍不比往年。
發揮鐵路價值
突顯差異
「對旅客來說,阿里山小火車只是『接駁運具』。」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常務理事吳易翰指出,阿里山公路開通後,無論票價、行車時間,森鐵都難與其抗衡,森鐵必須將觀光鐵路價值發揮極大化,讓旅客從搭上火車就開始接受旅遊文化的洗禮。
熟悉森林鐵路的專家也認為「森鐵票價仍過於優惠」,瑞士冰河列車半小時車程就要一百元美金,但每年旅客仍是絡繹不絕,森鐵除應結合健行、登山行程與周邊住餐飲經營,並應制定差異化票價,將票價調漲到合理的價格。
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副教授黃台生認為,森鐵是國家文化歷史資產,必須交由行政院及國發會層級來認定價值及定位,並從國土規畫角度討論,才有辦法尋求資源。
觀光局長周永暉表示,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應可從營運面、技術面或財務面都必須重新定調,「森鐵是台灣的寶,觀光局願意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