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准許食品業者,清洗生菜和生魚片等生食用蔬果、水產品時,可使用四款消毒劑、漂白水來清洗食材;過去因檢驗方式無法確認業者是否使用正確的消毒劑、漂白水,食藥署昨修訂「食品用洗潔劑衛生標準」食品內氯酸鹽等殘留濃度,六十天預告期若業界無異議,最快十一月上路,未來業者未遵守最高可罰三百萬元。
二○一一年,歐洲有一千五百多人吃下感染大腸桿菌的生鮮蔬菜,有四百七十多人腎衰竭,其中德國有近二十人因此喪命;美國、日本等國要求食品業者,若販售生食蔬果、水產品,可使用二氧化氯、次氯酸等消毒劑、漂白水,徹底殺死病菌。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高怡婷說,蔬果及水產品上的微生物、寄生蟲,可透過加熱消滅,但因民眾也會吃生菜沙拉、生魚片等,食藥署去年跟進美、日的規定增列「可用於食品之主要消毒成分」,酸化亞氯酸鈉、二氧化氯、次氯酸、次氯酸鈉等四種消毒劑、漂白水,可作為生食用蔬果、生食用水產品的消毒劑。
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說,去年推出該規定後,其中酸化亞氯酸鈉、二氧化氯的殘留濃度訂為總有效氯一ppm(百萬分之一)以下,難以確認業者使用的是食藥署規定的四種消毒劑、漂白水,因此重新訂定這兩項的殘留標準,為氯酸鹽、亞氯酸鹽總和須在一ppm(百萬分之一)以下。
對此,業界提出疑慮,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表示,生食蔬菜與水產品接觸酸化亞氯酸鈉、二氧化氯,會與食物上的有機體作用,產生致癌物質「三鹵甲烷」,他認為應增列三鹵甲烷殘留標準。他表示,環保署目前已針對飲用水中的三鹵甲烷做出規範,標準值為每公升零點○八毫克,建議可與飲用水標準同步。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則表示,三鹵甲烷並非已確定的致癌物,民眾無須恐慌;生食蔬果、水產品面對的風險是可能致死的大腸桿菌,這其實是一個天秤,有其利就有其弊。他認為,可參考國外的資料及調查國人暴露量後,再討論是否要增列三鹵甲烷標準值。
高怡婷回應,未有國家針對食品消毒劑殘留物訂出三鹵甲烷標準值,業界有疑慮可在評論期中進一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