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茄芷袋 車成LV包

 |2016.06.26
8703觀看次
字級
茄芷阿嬤工作坊依顧客需求,量身訂作台灣LV包。 圖/邵心杰
茄芷阿嬤工作坊依顧客需求,量身訂作台灣LV包。 圖/邵心杰

【本報台南訊】傳統茄芷袋是四十、五十年前農村最普遍的購物袋與收穫袋,卻因兩件契機讓它暴紅,如今台南後壁創立「茄芷阿嬤工作坊」,客製化各種樣式茄芷包,為農村開創發展的新契機。

二○○七年歌星伍佰舉辦「台客演唱會」以茄芷為logo,茄芷成為粉絲正宗「台客包」,廠商來下單,一月要量產八萬個;同年,國際名牌LV出了一款春夏「塑膠包」,這款包與台灣農村阿嬤、大嬸上街買菜都會提的茄芷包,相似度達九成以上。

「為何LV包可賣到三萬元,茄芷包卻只能賣二十、三十元?」台南後廍里長黃正雄受此刺激,決定成立「茄芷阿嬤工作坊」,為被稱為「台灣LV」或台客包的茄芷袋,找出產品定位。

茄芷是日本外來語「large」發音,意指「大的包」,舉凡大的塑膠包或藺草包,都統稱「茄芷」。

日據時代,台南後壁區就是生產茄芷包的大本營,也是農村家戶的副業,當年出入的茄芷販子就有三十家,更因編製茄芷需要勞力,農忙之餘,幾乎全家總動員。

社區媽媽周寶鳳說,小時候,天亮就到田間收藺草,入夜全村都在稻埕牽電線碖藺草、編茄芷當家庭副業。六○年代塑膠取代了藺草,農用茄芷變成塑膠網袋,當時的台灣從北到南,民眾用它來摘龍眼、裝水果,或提上街買菜。

「茄芷阿嬤工作坊」二○○八年成立,找社區媽媽幫忙製作,成為家庭副業,仗著無米樂故鄉,湧入觀光潮不但買米,還人手一個正宗茄芷包,每個賣二百元至八百多元,年銷售上萬個,再加上社區導覽、風味餐、手工黑糖及植物染等收入,足足養活九名員工。

工作坊員工說,第一代的茄芷採用紅藍綠三色一片式的剪裁,全靠車工縫合,快者僅需六秒即可完成。後來包款再修正成基本款A4袋,另外還有書包款;還仿照潮牌服飾,每半年推出新產品。

同時,他們並與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合作,為社區媽媽上一個月設計、打版及定型課程,引進縫製新觀念。

黃正雄說,唯有好的設計、創新,才能成就「台灣LV」,農用茄芷正在鹹魚翻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