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逝世於四百年前的英國文豪莎士比亞(一五六四至一六一六),遺留的作品至今仍然在文化界、日常語言、以至後人的思考方式發揮深遠影響,成為人類文化資產的不朽瑰寶。孕育這名知名作家的英國,也在今年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包括電視劇、電影改編作品、戲劇、歌劇與古典樂、特別展覽等活動,推廣莎士比亞各方面的影響力。
歐巴馬觀劇 魔戒甘道夫推App
電影〈魔戒〉系列飾演甘道夫的英國男星伊恩麥克連和導演李察朗肯,二十三日也共同新推iPad應用程式(App),希望讓人更容易親近莎翁作品。
搜尋引擎Google昨以首頁塗鴉(見左上圖/取自網路)向莎翁致敬。英國《獨立報》指出,Google首頁塗鴉的圖案由左邊開始分別是《哈姆雷特》、《凱撒大帝》、《奧賽羅》及《羅密歐與茱麗葉》。莎士比亞右邊的示意圖則分別代表《暴風雨》、或者《第十二夜》或《錯中錯》、右下可能是《李爾王》、然後是《馬克白》中的三個女巫、最後是《仲夏夜之夢》。
正在倫敦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昨探訪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晚上並為歐巴馬進行一場哈姆雷特劇目預演,歐巴馬稱讚演出精采。
英國文學巨擘莎士比亞為後世留下至少三十七齣劇作、與一百五十餘首十四行詩,但這名來自英格蘭史特拉特福(Stratford)的劇作家,真的值得被後世如此熱切關注,每年為其舉行紀念活動嗎?
其實英國著名詩人波普及拜倫等人,都曾質疑莎士比亞士名過於實。拜倫曾表示,莎士比亞的名聲「被捧得太高,終究會崩落」。哲學家維根斯坦也曾表示,「我無法不懷疑,頌揚莎翁只是一種傳統的表現。」
作品為人類文化提供豐富經驗
英國伯明罕大學莎士比亞研究團隊主席芬尼教授認為,去質疑「為何要慶祝莎士比亞」是件好事。芬尼認為,紀念莎士比亞的原因是「他的作品為人類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不該只是被拿來當作考試題目,而是一種對我們文化、政治生活的刺激。」
而莎士比亞又是如何從一位不起眼的劇作家,搖身一變成為「第五偉大的英國人」呢?
外電報導,在死後一百五十多年間,莎士比亞的作品頂多只被視為佳作。直到十八世紀知名演員、劇作家加里克,在一七六九年為莎士比亞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慶典;加里克將慶祝地點選在莎士比亞故居史特拉福,這場慶典讓莎士比亞在眾人心中的地位變成如半神般的存在,也為其日後成為舉世愛戴的大文豪奠下重要基礎,並讓史特拉福成為今日的觀光景點。
隨後,莎士比亞逐漸成為政治運動的代言人。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國社會,充滿了對社會現況不滿的工人,而英國第一場大型工人階級運動,據稱便是以莎士比亞作為代表人物。
二十世紀追求英國婦女參政權人士也宣稱,莎士比亞及其作品傳遞的理念與該運動理念相仿:正如《冬天的故事》中的保利娜起而向社會不正義、不公義的君主進行抗爭。
芬尼稱,紀念這位「偉大的英格蘭人」及其「永垂不朽的作品」,不該只被視作一個回顧過往的活動,而是具有「瞻望未來」的意涵。
芬尼解釋:「我們不僅是在保存莎士比亞這位文傑,在他身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的戲劇中具有一種民主概念,在他的戲劇中不見作者,或是過度的權威。角色間的互動,及他們架構出一個世界的合作關係,才是莎士比亞戲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