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老人與死神》中,敘述挑柴回家的年邁老者,因氣力殆盡,便放下擔子,呼喚死神到來。死神應命現身,問所求何事?老人答:「儘管我精疲力盡,還是請您將擔子放回我肩上吧!」教導人們:即使生活艱苦,仍愛惜生命。
很多人說生死皆平等,但我不這麼認為。正因世間生死不平等,人類才有意無意、自願或被迫地發現,生命孰重孰輕。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主角渡邊徹歷經摯友身故悟出的道理:「死並不是終結生的決定性要素,而是構成生命的要素之一。」
乍看之下,村上刻意淡化死亡,與老人執著求生大相逕庭。但是仔細咀嚼文意,會發現兩者相似之處令人莞爾。
老人看似執著求生,卻呼喚死神、誠懇地求助,好像在說:「你總會等到我的,但不是現在!」不難看出老人對生死的豁達;村上雖淡化死亡,卻必須先理解死亡之慟,才能為生命找到出口。
故儘管老人與村上看待生死的輕重不同,卻對生死展現同等尊重。拚命活下去、豁達看待死亡,實則殊途同歸。我們能做到的,唯有尊重他人之生、之死;尊重自己之生、正視生命歸途,學習寓言老人……堅持活在當下,卻坦然面對死亡。(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