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及日、俄跨國研究團隊,昨發表重大天文研究成果,揭露新生恆星形成過程當中,會出現「暴食成長」的現象,質量及亮度會突然暴增,而非緩慢演化,可望改寫天文教科書上的理論。
此一研究成果,已於二月初發表於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之線上期刊《科學進展》。
團隊成員、歐南天文台博士後研究員呂浩宇指出,根據中研院士徐遐生早期發表的理論,學界原本認為,恆星形成之初,是在一團氣體塵埃雲聚集的「原生恆星盤」,持續、緩慢、平穩地「吸積」太空中的團塊。
根據傳統理論模型,新生恆星演化時間應該很緩慢,過了幾千年,原生恆星增加的質量可能很少;也不太可能在離軌道很遠的地方,產生質量很大的行星。
然而,研究團隊透過高解析度的天文望遠鏡,發現新生恆星形成過程中,質量會突然猛烈增加,亮度在短時間內較平時增加上百倍。原因是原生恆星盤的結構不均勻、旋轉運動很混亂,高密度、高質量的小團塊有時會猛烈撞擊恆星,新生恆星的亮度、質量因此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