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服貿爭議演成激烈抗爭,工商界人士呼籲各界冷靜多溝通;商研院董事長徐重仁期待事件平安落幕,工總祕書長蔡練生說,學生的訴求大家都聽到了,今天與工商界團體共同舉行記者會說明立場;工商界擔心不理性的做法,最後將沒有贏家,全民都是輸家。
台塑企業董事長李志村昨天表示,為了降低關稅,兩岸服貿協議非簽不可;台灣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市場很小,需要跟別人簽區域聯盟,像自由貿易協定(FTA)、服貿協議這類合約,以降低關稅、免關稅。
李志村指出,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有百分之六十七仰賴出口,南韓約百分之五十一依賴出口,日本約百分之十五、中國大陸約百分之二十六;南韓GDP依賴出口比重雖低於台灣,卻很積極簽區域聯盟,其實台灣更需要簽,這是宿命。因為以現在的狀況,台灣企業外銷獲利率都不高,沒辦法承受關稅,非參加服貿這些區域聯盟不可,不然不是只領22K,到時候恐怕只有15K。
李志村強調,中國大陸貿易額全球最大,比美國還大;台灣和中國大陸說一樣的語言,放棄這個市場,未免糊塗;有些人對中國大陸很感冒,但簽服貿協議是沒有選擇餘地的,台灣的命運就是這樣。
徐重仁昨天在參加商業發展研究院的研討會時亦指出,對於中小企業、服務業拓展海外市場,他一直有聯合艦隊的想法,不僅中國大陸,東南亞的市場也是值得開發的。徐重仁指出如南韓就積極進軍大陸與東南亞的市場,採取長期租賃一個賣場,讓服務業、零售業可以在當地永續經營,與日本一樣採取打團體戰的方式,這也是他認為聯合艦隊概念的重要性。
台商河南丹尼斯百貨總經理蔡英德認為,服貿是機會也是挑戰;陸資來台後,可能對國內產業造成衝擊,但衝擊會帶來競爭,競爭就會有進步。
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對服貿協議有不同看法可以表達,但前晚部分學生及不明人士強行進入行政院,已經失控,不是大家認同的方式,政府強制驅離是基本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