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濕冷乍暖陽光初現的十二月中旬,參加一場文化座談,轉進會場還不及就位,在座諸君高談闊論的話語此起彼落,第一句傳進耳膜的話語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是世紀最大騙局」。
十二年前民進黨執政時期,「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一。二○○八年五月二次政黨輪替後,國民黨政府不但延續,次年五月起並「發揚光大」。當時,行政院因應歐美金融危機,陸續提出六種產業振興方案,包括文創,該方案說,行政院即將責成國家發展基金匡列二百億台幣,滿足二○○九~二○一三的文創融資需求。
二○一○年底,國發基金匡列作為融資的額度增加至三百三十億元,一百億支持一億元以下、二百三十億元支持一億元以上的文創投資。二○一一年七月,總統大選前夕選情緊繃,該筆基金過半發包。不久,對於文創投資盈虧必須保密七年的作法,外界指為「黑洞」,不是正當的行政作為。二○一三年四月,立法委員及輿論(特別是《自由時報》)密集「質疑文建會」。
今(二○一四)年的總統元旦顯示,文創「政策」已在進行。前年,新年祝詞通篇不見「創意」詞彙,去年現身四次,卻無非是不痛不養的「台灣人用創意…年輕人發揮創意…年輕世代創意…這些活力、創意…」等等空洞修辭。今年迥然不同,馬英九說,「我們將推動『金融挺創意』計畫…預計三年後本國銀行對創意產業的融資…由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增加為三千六百億元…」。緊接其後,上行下效,六日,證券櫃台買賣中心制訂「文化創意產業指數」,指今年是其「文創元年」。
七日,金融管理委員會舉辦「金融相挺,創意起飛」論壇,「拜託銀行力挺文創業」,「優惠」措施是,若貸款文創業成績優異,可以增設分行。其他配套作法包括金融研訓學院將就文創業務開設授信與鑑定價值課程,預定三月之前,建構第一批鑑價資料庫(電影、電視與音樂)。其後,銀行因為「看不懂創意」或「不會鑑價」,致使拒絕貸款的情況,或會減少。
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參加七日的論壇,用了「創意產業化」這個名詞,但指涉不明,若據新聞所說,無非就是期望金融產業承擔「社會責任」,吸收文創產品或服務的「部分風險」。稍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更進一步說,文創重點不再限於文創產業,文創現在變成觸媒,祈使所有生產活動或服務都有文創的味道,這就是「產業文創化」的意思:「各行各業透過文創來加值;讓台灣所有的服務與產業,都能讓使用者感受到感性與美等文創元素…科技業、傳統產業…(形象)機械化、冰冷…若能將感性與美的元素注入,將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文化藝術雖不是產業核心,但絕對能為產業加值!』。」文化部長龍應台七日以〈不總動員行嗎?台灣影視音產業發展策略〉為題(二十二日在執政黨中常會則略改為〈以台灣影視音政策〉)發表講演。龍部長說,發展文創必須「國家總動員…單一部會…註定失敗」。總統府與行政院業已認定,文創的得失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構成。
麻煩在於,比起總統、各部會首長及金管會主委,文化人(或說文創人)浸淫相關活動更久更熟稔,文創是其本業,假使真能興國立民,他們何以會有「世紀最大騙局」的評價?難道又是資源分配不合理,致使文人酸氣再次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