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麗玥台北報導】國人傳統習俗冬至吃湯圓,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指出,經抽檢發現,目前市售的散裝湯圓中約有二成不合格。
消基會志工是於十二月六日到七日期間,針對台北縣七個傳統市場、台北市十個傳統市場,進行攤商的散裝湯圓採樣,檢測防腐劑含量,結果發現三件(一成八)不合格,其中有二件添加「去水醋酸」,一件被檢出過量「己二烯酸」。
根據規定,湯圓依法不得檢出苯甲酸、去水醋酸和水楊酸三種,而己二烯酸則限量為每公斤不得逾零點五公克。
檢測果發現樣品中有一成八不合格;其中購自古亭市場第一攤第一油飯,和集賢市場永順粿行的湯圓,皆被檢出去水醋酸,含量大於零點一公克;而成功市場六十六號攤位所購得的湯圓,則被檢出己二烯酸,超出限量標準。
消基會表示,民眾可自行檢測辨識,只要取湯圓煮熟後的清湯半碗,放冷後,將碘酒滴入少許於清湯中,若呈現藍紫色,表示湯圓摻有一般食用米粉或麵粉,呈現淺碘液原色,則表示湯圓使用全糯米製作。湯圓熱量相當高,消基會建議,湯圓一日應以五粒為限,糖尿病或慢性病患者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