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共二十冊。
圖/本報資料圖片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林汝娟綜合報導】《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歷十二年編纂,二○一三年四月終於面世,引發各界熱烈回響,為此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五至六日舉辦「《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廣邀海峽兩岸佛教藝術專家、學者齊聚佛陀紀念館佛光樓,分就「從信仰與圖像談《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出版的時代意義」、「世界佛教建築之演變」、「佛教石窟藝術發展之源流」、「世界佛教雕塑之演進」等議題進行交流,帶領大眾探索美術圖典的奧祕。
五日的開幕典禮,邀請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退居和尚心培和尚、佛光山開山大師特助慈惠法師、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如常法師、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羅世平、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林保堯等七十餘位佛教藝術專家及學者共襄盛舉。
林保堯:盼圖典走向雲端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以下簡稱《圖典》),結合兩岸及世界學者、佛光山僧信二眾的力量,這是集體創作的展現。」身兼《圖典》總顧問的羅世平表示,若沒有大師策畫編輯屬於《佛光大藏經》當中的《圖像藏》(即《圖典》),大家就沒有機緣參與編輯圖像藏。
專研佛教藝術的林保堯教授,全程參與《圖典》編輯,他表示,這部書呈現中國佛教最感動的一刻,敦煌石窟經歷大陸文革十年期間,西方建立起敦煌顯學。而佛光山整合、建立全世界佛教藝術圖像,剛好補足上世紀的空白,搭配《佛光大辭典》及《佛光大藏經》的編撰,如同人的雙臂,完整呈現佛教文獻與圖像。他期盼未來《美術圖典》能走向雲端,與現代科技潮流接軌,建立雲端APP的佛典圖像資源。
慈惠法師:編藏傳承第三代
「此時正是《美術圖典》開堂的日子。」慈惠法師以佛教經典翻譯史中的「開堂」一詞,說明其意義為翻譯經典呈現給皇帝。他指出,有兩岸及世界學者參與,更增加開堂的隆重。佛光山編藏工作已傳承至第三代,能持續下去的最大動力是大師的支持,讓編藏工作未曾間斷,承蒙學者專家的心意,讓佛光山的心意能傳達到世界各地。
經兩日議程後,研討會六日於佛館佛光樓圓滿落幕。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表示,《美術圖典》保留過去中華傳統文化,歷時十二年編纂,眾人能以此與佛光山結緣,共同參與這麼多年非常不易。目前還有逾百張圖片、上萬字尚未使用,期望未來陸續出版,提供大眾運用。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圖典》為限量版,未來推行的電子版將無償贈送請購《圖典》的有緣人,從明年開始依每卷內容為主題舉辦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