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棉花是人類製衣保暖的重要原料,殘留的棉花籽因有毒無法食用,榨油後多被丟棄。但美國科學家透過基因改造,成功控制棉籽中的毒素含量,使過去不能吃的棉籽有望成為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未來每年或許可養活五億人。
德州農工大學一個植物與生物科技團隊,在二十一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報告說,棉籽因含有化學物質棉籽酚,吃了會傷害心臟與肝臟,不適合人類食用。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棄用棉籽,或加工榨取棉籽油後,把剩餘粗粉製成牛飼料。牛的消化系統裡有一種可分解棉子酚的細菌,所以牛吃棉花籽,不會中毒。
為了讓棉籽變得可供人類食用,農工大學團隊運用癌症以及愛滋病研究中使用的一種基因干擾技術,成功培育出了改良棉花,棉籽中的棉籽酚含量極低甚至不含棉籽酚,人們食用後不再有中毒之虞,讓棉籽成為新的食物來源。
研究負責人拉索爾說,棉子酚有預防病蟲害的功能,所以研究小組保留了棉花植株莖和葉的棉籽酚,但棉籽中的棉籽酚得到了成功抑制。
棉籽蛋白質含量很高,可以磨成粉,製作麵包或其他加工食品。拉索爾說,棉花籽的味道比黃豆好,在可以食用的種子裡面,算是相當好吃的一種。
拉索爾說,全球目前有八十多個國家種植棉花,每年產出棉籽約四千四百萬噸。去除棉籽酚的棉籽榨油之後,剩餘粗粉可以碾磨成精粉或以其他形式食用。棉籽中含有二成一的油脂和二成三的蛋白質。拉索爾表示,基因改造過的棉籽可食用後,估計每年有望滿足全球五億人口的蛋白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