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沒有了沙魚,人類更危險!」台灣東海岸短短一個月,就捕獲三尾大白鯊、一尾巨口鯊,其中一尾母鯊腹中九尾小鯊,還來不及出生就成「標本」,引發動保團體關切,呼籲農委會漁業署比照鯨鯊全面禁捕,以洗刷台灣海鮮文化惡名。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昨天「為鯊請命」,向海洋大學借來上周在台東外海胎死腹中的小鯊寶寶「出席」記者會,強調大白鯊、姥鯊(象鮫)和鯨鯊一樣,已被華盛頓公約組織列為附錄二,屬易危、應予保護物種,人類不該再格「鯊」勿論。
「沙魚是海洋生態系重要指標。」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鯊位於海洋食物鏈最頂端,一旦族群崩解,其牠魚群也遭受衝擊,若未來海邊只剩下各式毒水母,才是真正浩劫。
陳玉敏說,巴西深海攝影師丹尼爾博特略為證明「大白鯊一點都不危險」,今年十月在沒有任何鐵籠保護下,與大白鯊「和平共處」二十四小時,丹尼爾堅稱,自己從來沒有被大白鯊咬過,他要用行動洗去鯊汙名,要大眾別再用偏見看鯊。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員胡介申表示,鯊之所以攻擊人類,是因被鯊誤以為是獵物。舉例來說,人類在海邊玩衝浪,快速移動的衝浪板,很像海豹腹部,「但人類始終不是鯊的菜。」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說,巨口鯊在一九七六年才在夏威夷捕獲第一尾,至今全球僅補獲五十四尾,但光日本就獵殺十三尾、台灣十一尾,巨口鯊更需要被保護。
交大外文系翻譯講師胡怡敏說,台灣獵捕大白鯊的新聞畫面,透過臉書傳遍國際,已引起全球護鯊組織及澳洲反獵鯊聯盟強烈譴責,「許多國外網友都在網路上罵翻了!」甚至揚言抵制台灣觀光,要發函至總統府、觀光局及漁業署表達強烈抗議。
農委會漁業署長沙志一說,今年大白鯊頻繁出現在台灣東海岸,的確不尋常,以誤闖居多,非漁民刻意捕殺,且也按照國際規範,凡補獲罕見鯊,都要通報,漁業署也將請學者研究,未來是否放流、利用或禁捕,再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