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數十年來農政單位困擾的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將有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今年將規畫農民使用「晶片卡」購買肥料,購買時需詳實登記耕作資訊才享有肥料補貼,讓農政單位能掌握各項農產品的耕作面積與數量,提前因應可能發生的農產品產銷失衡,預計最快今年十二月試用,明年一月上路。
陳保基表示,農產品產量暴增或暴跌,政府唯一可做的,就是詳細掌握農產品從種植到收穫的各項資訊,並提早因應規畫各式促銷。
他說,農產品登記制度一定要與肥料補貼掛勾,農民種植什麼作物、種多少面積,都透過晶片記錄並詳實登記,農民據此購買肥料,否則政府將不提供肥料補貼。農委會也會提供肥料用量建議標準,鼓勵農民合理化施肥,減少產銷失衡。
新制上路後,若農民耕種前不登記,不僅買肥料沒補助,未來生產過量需要耕鋤,政府恐不提供補助。以高麗菜為例,幾乎年年產量過剩,但農委會實施了兩年的種苗登記制度,卻只有不到兩成農民主動登記。陳保基認為,生產資訊調查不確實才會產銷失衡,未來會加強要求各單位確實調查耕作面積,加上新的登記制度,避免產銷失衡一再發生。
過去農產品產銷失衡,政府就啟動九五機制補貼農民損失。但陳保基認為,「九五機制是扭曲生產的制度」,過去為了照顧生產者,當售價低於生產成本的百分之九十五時,政府就向農民收購。但政府經常收到的都是品質最差的農產品,他認為這是「鼓勵劣幣、驅逐良幣」,九五機制保障不好的農產品,也讓農民不用心生產。
陳保基舉例,今年初豬價大跌,農委會結合全台賣場、量販店八折促銷豬肉,豬肉銷售量瞬間增加百分之四十五。
解決產銷失衡問題,他寧可把經費拿來促銷,讓國人享受當季、平價、優質農產,也不要花錢收購,變相鼓勵品質差的農產品,讓耕作品質不佳的農民,也要面對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