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為何是孔子?

丁錫鏞 |2012.05.18
1134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丁錫鏞

2010台北國際花卉

博覽會總製作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誕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是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全球八十多個國家,設立了超過五百家「孔子書院」,並與當地知名大學合作,傳授孔子學說,舉辦孔子故鄉文化之旅,兼教普通話、漢語、詩詞、古文、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

除台灣各地廣設孔廟,中國大陸的曲阜、北京、南京、泉州等地,日本東京、南韓首爾、越南河內等世界大都市,也設有孔廟。孔廟鼎盛期,共有三千多處,目前仍有一千三百多處。

全球各地人民,將孔子視為亦人亦神的傳奇人物,尊孔、揚孔、祭孔,甚至拜孔!

諸子百家中多有異能之士,老子、孟子、莊子、墨子、孫子等等為何不能勝出?為何獨獨孔子受青睞?

歷經這麼漫長的歲月,二千多年前所建立的孔子學說,放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能「放諸四海而皆準」嗎?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起,廢寢忘食,立志學習。

孔子「三十而立」。三十歲起,確立生命意識,立志辦三件大事:一,開辦私學;二,開啟考察;三,開始問政。

孔子的「問政」之路非常坎坷,雖受尊重,但未被重用。

齊景公本想重用孔子,但被晏子擋住。晏子批評孔子,雖能言善辯,但不切實務;雖滔滔雄辯,但不受制約;雖頭頭是道,但不甘臣服;雖旁徵博引,但不能合作;雖講究周禮,但不合風俗!

孔子「四十而不惑」。四十歲起,開始明白自己「能做什麼」和「應做什麼」?孔子雖自知「能做什麼」,卻不一定「應該做」;雖自知「應做什麼」,卻又不一定「能夠做」!孔子雖說「不惑」,但似乎又有諸多疑惑!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以後,孔子曾在魯國為官,先後擔任過大司寇與代理國相。為官期間,孔子在外交和禮儀方面表現傑出,但在「人和」方面疏漏甚多。在「墮三都」削權行動中,得罪了當時的三大世卿季孫氏、叔孫氏與孟孫氏。雖然季孫氏與叔孫氏被孔子削權,但孔子也在孟孫氏的強力反撲下,功虧一簣,被迫終止了「墮三都」計畫。最後,在一次「郊祭」典禮中,魯國國君刻意不分送祭肉給孔子(這代表無意續聘孔子),孔子只好灰頭土臉地離開魯國。

五十五歲以後,孔子開始周遊列國。第一站,來到了衛國。

衛國國君雖待孔子以禮,給奉厚祿,但不給實權;聽取建言,但不採納。當時的孔子可以說是坐領高薪(與擔任魯國國相時一樣的薪俸,六萬斗米),但孤寂長嘆,抑鬱寡歡!

離開衛國後,孔子依舊帶著門徒拜訪他國,情況幾乎與衛國雷同。

從五十五歲遊歷到六十八歲,這十四年的冷際遇,讓孔子的門生開始懷疑孔子學說的「競爭力」!

子路質疑,是否我們的智慧不夠,建議的方案不可行?抑或我們的仁德不足,無法贏得各國的信任?

子貢懷疑,是否我們的理想太高,不切實際?

就連孔子自己也不免抱怨:我們不是老虎,也不是犀牛,為什麼老是在荒野裡流浪?

孔子學說究竟是好是壞?可行性是高是低?自然另有公論。

但值得警惕的是,歷經二千多年的孔子學說,演變至今,是否應該請當代的「大思想家」們,重新客觀地審視一番?有哪些可沿用?哪些應修正?哪些應割捨?

「大思想家」不可能只出現在古代,現代一定也有「大思想家」。

「為何是孔子」?「為何不是釋子(釋迦牟尼)」?不是老子?不是孫子?這裡面就有許多值得創意思考的空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