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考古學家在內蒙古的烏達地區發現近三億年前的化石森林,整座森林被火山灰埋入地下。由於森林仿佛「凍齡」,保存情況良好,而被稱為「植物龐貝城」,使科學家獲得千載難逢的研究古代生態和氣候的機會,吸引了全球十餘國、三十多所的科學機構參與研究。
發現這座化石森林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軍,多年來經常在烏達地區採集化石,他表示,植物化石一般多是「躺著的」,但他於二○○三年發現直立的植物化石,而且每隔三、五公尺就有一株,相當密集。
經過多年研究,研究人員逐步揭開地下植物龐貝城風貌,重建約一千平方公尺的森林,並以3D繪出森林原貌,研究成果發表於二月二十日出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二點九八億年前,整個華北地區是浸在汪洋中的一個大島,而內蒙古的烏達位於赤道以南,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一場威力強大的火山噴發改變了這片森林的命運,短短數天內,整座森林被一公尺厚的火山覆蓋。
研究人員在三處地點挖掘了約一千公尺的面積,清點化石數目。王軍說,植物龐貝城一共發現六大類植物群,包括石松類、有節類、瓢葉類、蕨類、原始松柏類、蘇鐵類。最高的石松類能長到三十公尺,最粗的樹幹直徑能達到一公尺左右,但是大部分樹木只有碗口粗。
參與研究的美國賓州大學地球環境科學系教授裴佛康表示,由於火山灰在短短幾天內覆蓋森林,許多植物保存了生長的原貌,有些小型植物甚至枝、葉、樹幹、毬果都完整保存下來。
他指出,龐貝城的發現讓現代人能夠一窺古羅馬文化,這座化石森林也有同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