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乘搭電梯,從十二樓到一樓,中間停過一次,有人進來,下了兩三層,又出去了,還停過一層無人進出,也就是共停過三次。
站在按鈕旁邊的是我,但更急躁的是站角落的一位,第一次有人進來,他馬上向前按關門鍵,然後站回角落;第二次同一人出去了,他又緊跟著按關門鍵,再回到原來的角落;最後那次,電梯門打開的剎那,因為不見有人,他更是「嘖」了一聲,跨前使勁按著關門鍵。
這樣能省多少時間?我心中納悶著,第二天便找了一個人少的時段,拿著秒表去做實驗:如果按了樓層,不按關門鍵,電梯要多久才關上?試了幾次,從兩三秒到五秒皆有,然而,關門鍵卻是全部按鈕中磨損最「嚴重」的那個。
著名填詞人林夕曾調侃過,有些急躁的人進入電梯後,是先按關門,再按樓層。傳說還有些人會故意按關門鍵,不肯去花幾秒去等後面「快到」的人,幸好很少遇到。
生活中的機器設備,大致是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改良,以電梯來說,三至五秒差不多是從容地讓一人出、一人進的時間。動輒按關門鍵,所省的不過是一兩秒,但人人都這樣按,對電梯來說實在是折騰損耗。真要趕時間,就早幾分鐘出發,何差那幾秒?更有甚者,何必為那幾秒助長心念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