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對於印度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他就是立持戒之香最為第一的末利夫人為王后的國王,同時也是捐獻祇樹給孤獨園樹木的祇陀太子及發願受持十大受的勝鬘夫人的父王。
這樣尊崇佛化的第一家庭,很令人羨慕吧!尤其可以經常親近佛陀,把自己的所思所得請佛陀開示、印證,更是羨煞人也!但羨慕歸羨慕,據經典記載,波斯匿王也曾為了在遠方弘法的佛陀,一天之中換了七輛馬車,才及時趕上聽佛說法。可見賢達如波斯匿王,也要有七易馬車的精神,才能爭取到聽法的機會。
在今天的課文裡,前段是波斯匿王對生活中身、口、意行善才是愛自己的人提出看法;後段則是他遭逢母喪而傷心不已,經過佛陀的開示才心開意解的過程。從生活到生死,可說都是生命教育的好教材。
說到生命教育,日前我前往天主教文藻外語學院,為台大生命教育中心所舉辦的研習營專題講演「當信仰遇到器捐」。我提出願意捐贈器官的人,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因為太感謝身體,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做了那麼多善事,所以離開的時候,身體器官應該繼續發揮功能,才不會浪費生而為好人的善緣。
但講器官捐贈,有一個觀念及兩點迷思必須釐清。中國人入土為安、保留全屍的傳統及佛教徒死後八小時不能碰觸遺體的說法,應是挑戰器官捐贈的關鍵所在。其實人往生了,不管土葬還是火葬,不是腐壞蟲咬就是化為灰骨,哪裡真有全屍可言呢?
至於往生後八小時內不能碰觸,並非佛陀所言。佛陀多生累劫行菩薩道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都是器官捐贈的最佳示範。大約從明、清時代開始流傳的「八小時說」,主要是考量意識離體的問題,但如果到醫生判定腦死,意識就已經離開身體了。
有人擔心摘除器官會痛,要知道,「痛」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意識既已離體,不是身體真的痛,而是分別意識「心痛」的妄想。對於真心要把自己已經用不到的臭皮囊,在這一期生命的最後,還可以「廢物利用」,幫助別人得到健康,這是給自己最佳的告別禮物,比什麼都歡喜!
最後要講的觀念就是:根本沒有死亡。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其實不信也得永生。基本上,生命就是一個旅程,我們通過死亡的機制,轉換到下一期生命。
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我把往生說得跟期待搬新家一樣高興,您不一定能理解,但有一點必須確認的是,如課文中波斯匿王的體會,活著的時候,盡量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如果再加上活著的時候,練習布施,從身外物布施,到往生時,自然能放下身體的執著,才是真正熱愛生命的人。聰明的讀者朋友們,您說是嗎?
篇末附上偈語一首,讓我們共勉吧!「此身無可戀,亦莫厭此身;此身無可戀,萬劫煩惱源;此身無可厭,借假真修練;無戀亦無厭,才是逍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