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閑時,婦女會在晚上相邀聚集於一處,一起紡麻織布,既能多做半個晚上的工作,又能節省燈燭。
有一貧女,因為實在買不起燈燭,便天天提前到大家織布的房舍,打掃地方,並為同伴鋪設坐席。日子久了,有些愛計較的人,嫌她「沾光」,想把她趕走,她說:「我出不起燈燭,所以常常先到,為大家服務,希望大家不要吝嗇照到牆壁上的餘光,把光明分一點給我吧。」眾人覺得有道理,仍舊讓貧女與大家一起紡織。
故事出自《戰國策》,秦昭襄王聽受讒言,猜忌大將甘茂,甘茂因此以討伐魏國為藉口,逃亡齊國。
他出函谷關後遇見代表齊國出使秦國的蘇代,向蘇代講述這個故事,以貧女自喻,希望蘇代施以援手。
蘇代到了秦國,向昭襄王力陳甘茂的才幹,提醒他如果讓這樣的將才流到齊國,對秦國十分不利,昭襄王立即賜甘茂上卿之位,詔他回秦,但甘茂不願返國,蘇代回到齊國後,又向齊湣王推薦甘茂。終於齊湣王禮聘甘茂為上卿,將他留在齊國。
甘茂以一代名將,窮途之際肯以貧女自喻,暗示自己仍可以才幹效勞,顯得不亢不卑;蘇代竭盡縱橫家的謀略及口才,先後向兩國君主推薦人才,同樣體現了一代外交家的風範,也成就「餘光分人」的一段佳話。(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