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指出,地球可能曾經擁有兩個月亮,只是後來這兩顆星球發生碰撞合二為一,成為今日的月球。
美國加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提出的這個新說法,可以解釋月球上的一些奇特現象。月球始終以同一面對著地球,而其近地一側和遠地一側有完全不同的地貌,近地一側的地貌較平坦,遠地一側則有許多凹坑和高山;在地質成分上,近地一側含有比遠地一側豐富得多的鉀、磷和稀土等。
研究人員認為,月球起源於四十多億年前一顆星球與地球相撞,飄散在太空中的物質逐漸形成了今日的月球主體,但與過去認為的只形成一個月球不同,當時還形成了另一個較小的星球。這個較小的月球直徑僅約一千公里,約今日月球體積的三十分之一。它存在了數千萬年,那段時間裡,地球上能看見兩個月亮。
兩個月亮最終相撞,由於相撞時兩者相對速度低,結果合二為一。研究顯示,那次撞擊應該發生在今日月球的遠地一側,造成月球遠地一側起伏不平的地貌。撞擊還將大量的鉀、磷和稀土等元素推向了月球的近地一側。
對於月球近地一側和遠地一側差異巨大的問題,研究人員曾提出許多理論解釋,例如認為其原因在於地球引力或月球內部岩漿的運動特點等,本次研究又為此增添了一種新理論。不過,這些理論都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支持,研究人員期盼各國的探月計畫能夠提供更多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