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松林 圖\資料照片
人類與其他物種所居住的地球,有山川、海洋、大氣、生態,地球內部構造和人類社會等的複雜系統,形成一個有機體。正如人體的構造一樣複雜且敏感,這些系統彼此互動,交互影響,保持平衡狀態。任何一個系統遭到破壞,就會衝擊整個地球,導致生態失衡,威脅人類的生存。
自工業革命以來,由於科技的介入,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興起,激發對財富極大化的追求,又復受到達爾文不可逆性的進化論推波助瀾,形成一種以經濟發展為手段無限制追求富裕的成長熱。
台灣自一九五○年代開始土地改革與綠色革命,已見成效,同時推動的各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奠定出口產業的基礎;加上稍後十大建設的鼓舞效果,前後三十年間,享受到高出口、高所得、低失業、低通膨的美好成就。
在此只顧採摘成功果實的同時,卻忽視了發展工業導致的公害汙染 ;只顧農業增產引發的水與土壤惡化,為滿足貪欲造成的物種滅絕,但求方便的生活方式浪費了可貴的資源,而炫耀性的消費更加速資源的耗竭。
由貧乍富的台灣,以為人定勝天,陶醉於物質貪欲的滿足,揮霍稀有的資源如糞土,予取予求於大自然,無視其出現的反作用;堅信富必更富,成長沒有上限。有識之士面對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失衡,憶及史懷哲昔日語重心長的警告:「人類已經失去了能力,既不能前瞻未來,也不能防患未然;必將在毀滅的地球中同時滅絕。」
始於民間
環保意識覺醒
一九七○年代,一方面對台灣這塊淨土遭到毀壞的現實,一方面受到卡遜女士《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成長的極限》及友吉百合子《複合汙染》等的啟迪,促使民間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和對於自己生存環境品質的重視,由而開啟了環境保護運動。
環境保護運動的開展,是一個漸進加速的過程,回顧四十年來倡導及推動的歷程,大致上可劃分為五個階段。
一、無計畫開發時期:在此階段,公害、汙染等環境事件的肇因與處理方式,尚缺少正確的認知,視為一種意外'一種天災,每一次都被當成一個單獨的個別事件,不以為是環境問題的一環。在此期間國內尚無環境保護組織存在。像民國四十七年政府為滿足農業灌溉需求大規模開發地下水的計畫,造成今日在國土保護上的隱憂,中橫公路的開鑿與沿線的開發,促使生態環境的破壞與自然災害的加劇。
二、工業汙染惡化時期:民國六十六年科威特籍布拉哥油輪滿載三萬公秉燃油在基隆、野柳間觸礁下沉,儲油外洩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七十二年的李長榮化工排放有毒物質,汙染水源。燃燒廢五金,產生戴奧辛汙染。七十三年發現桃園縣蘆竹鄉農地遭附近化工廠排放廢水造成鎘汙染等事件。在此期間政府對這些環境災害並未重視,僅視為個別事件,不了了之,李長榮化工由當時省衛生處下令停工,為少數之例外。
千呼萬喚
環保署終誕生
三、自力救濟抗爭時期:七十四年英國氣象學家證實,由於氟氯化物的大量使用,使臭氧層出現裂口,台北木柵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啟用。七十五年南部沿海養殖業水質遭重金屬汙染,發生綠牡蠣事件;美國杜邦公司擬在彰化鹿港設廠,遭居民結合新環境基金會的支持,形成大規模反杜邦抗爭,翌年杜邦公司宣布放棄投資。七十七年蘭嶼反台電核廢料存放;鹽寮反核能四廠自救會成立;高雄後勁反五輕抗爭等從個別的自立救濟擴大成社會運動。
在此期間環保運動主要依賴七十三年成立的新環境社(後改為新環境基金會)的理論與行動支援。七十六年,在新環境基金會於前年先行創立反諷意義的「民間環境部」的推動下,行政院成立「環境保護署」。
四、生態綜合防治時期:在此期間,環保運動關切的範圍已由對公害的抗爭,進入生活空間與生態環境的重視。八十一年台北市發現輻射屋,引發對核能的恐懼;保護七號公園預定地經新環境基金會領導長期抗爭結果,八十三年設立「大安森林公園」。由新環境基金會主婦聯盟經長期示範倡導的垃圾收費及分類制度,台北市開始實施,同時反山坡地開發及保護森林、綠地;倡導減少過度包裝、推廣環保教育等廣泛的環保運動。
在此期間,原來附屬於新環境基金會的主婦聯盟於七十六年獨立改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關切層面擴及聯合購買、提倡有機農業等生活層面。由於解嚴,各地環保組織相繼成立,分工並進,使環保意識擴散提升。
世界同步
關切範圍擴大
五、全球環境行動時期:一九九○ 年代的台灣環境運動,如對臭氧層破裂的限制、海洋汙染防制、環保產品標章的採行、綠建築與省能標誌的推廣,尤其是對碳排放與溫室效應的採取積極行動等,關切的範圍擴大到與世界同步。
在此期間,民間的環保組織多元且日趨專業化,企業亦逐漸瞭解其所應承當的社會責任,致力節能減汙。遺憾的是政府部門的決策不當,行動遲緩,來自財團民代的壓力和本身選舉與政權的考慮,在環境保護上未能善盡其應盡之責任。
回顧過去環境保護運動所指責的對象,不是企業便是政府;但是卻忽略了在政府進行公共決策與企業從事生產活動,隱藏在背後那一隻欲望日升,永無饜足的推手,也就是人類的消費行為。換一個角度來看,破壞大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環境汙染,導致溫室效應,促使物種滅絕,威脅人類生存的正是人類自己。環境之惡化、生態系統之遭到破壞,在在與人類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和價值觀有關。若不是人類以目前這種方式來經營生活、從事消費,環境根本就不會遭到破壞,自然也不會出現環境問題。
為了養活過多的人口,開墾土地,砍伐森林,使水土不能保持,空氣難以淨化,溫度無從調節,水源無法涵養,野生動物無處棲身,生態失衡。大量施用化學肥料、農藥,這些含有劇毒的物質,汙染土壤與水源,藉著食物鏈進入人體與生物體,相互傷害。施用氟氯烷這一類化學品,破壞了防止紫外線的臭氣層,改變了地球生態,也使癌症、白內障等疾病的盛行率升高。
電廠、工廠、機動交通工具燃燒的石化燃料,排放的灰塵廢氣,含有臭氧、硫、二氧化碳及各種氧化物,與大氣作用後,降為酸雨等腐蝕性物質,危害人與生物的健康,促使森林死亡;尤其是碳的排放升高了地球溫度,極地融化,冰川崩解,海水上升,氣候劇烈變化,天災頻仍。人類若不能揚棄從發展主義形成的價值觀與豐富擁有而但求方便的生活方式,必將使這個千瘡百孔的地球,不再宜於人類生存其上,也連累其他物種同遭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