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豪雨重創蘇花公路,公路總局昨天召集各區工程處,討論蘇花公路、北橫、南橫等重要山區道路封路標準。公路總局長吳盟分表示,未來考慮以「十分鐘雨量」為封路參考依據,具體標準將因地制宜,針對不同道路情況,訂出封路機制,最遲一個月就可訂出標準。
前年、去年都發生重大的斷橋災情,公路總局今年三月擬定一套橋梁預警機制,以橋梁上游雨量、水位為參考依據,但封路比封橋困難度大很多,且目前一般公路,尤其是山區公路仍無明確預警機制,負責蘇花公路養護的四區工程處目前的封路參考值,是時雨量五十毫米、日雨量三百五十毫米。
去年在莫拉克風災中嚴重坍方中斷的阿里山公路,風災過後也訂定封路標準,時雨量六十毫米、日雨量三百毫米就啟動封路,今年凡那比颱風來襲時,阿里山公路就使用這套封路標準。
四區工程處副處長廖吳章表示,山區和平地的道路特性不一樣,不可能用同一套封路標準,他舉蘇花公路為例,花蓮、宜蘭地震多,即使無風無雨,也常有落石坍方,大雨不是封路的唯一標準,只要有行車安全,就應授權第一線工程人員封路。
在蘇花公路發生慘重災情後,公路總局決定修正標準,昨天邀集各區工程處主管研商後決定,由於氣象局雨量資料每十分鐘就會更新,未來將以十分鐘雨量作為封路與否的參考。
此外,吳盟分表示,未來山區道路會搭配氣象局雨量站設置雨量觀測點,並設置管制點,一旦雨量累積到需要封路情況,就會管制人車進入;此外,各管制點也會設置監視設備,可在災情發生時盡速掌握人車進入封鎖路段的資訊,並設置電子資訊看板,提醒人車能否禁入該路段。
公路總局並將清查並設置山區道路沿線庇護點,未來若遇封路或道路阻斷時,可引導車輛離開或前往庇護點,希望趕在明年五月汛期來臨前完成裝置及清查,這段期間若再遇到豪雨,「就派人直接在易致災道路監測」。
至於十分鐘雨量多少就要封路,吳盟分說,各處山區路段不盡相同,將由各養護工程處參考歷史資料,擬定不同標準,希望最快二周、最遲一個月訂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