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天在「強化前瞻體系,提升台灣競爭力」論壇上,提出台灣要突破現狀的挑戰。他指出,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達到百分之十二的經濟成長率高峰,從那時候開始就「穩定下降」,但台灣在晶圓代工、電腦零件等十七種產品的產值都是世界第一,為何沒帶來持續的經濟成長?這是第一個要突破的挑戰。
翁啟惠以「突破台灣現狀」為題演講指出,台灣面臨的挑戰包括如何催生六大新興產業、如何開發能源及生技科技並加以產業化、如何提升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如何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以提升現有產業的價值,如何配合國家未來發展培育人才?
在培育人才方面,他認為,現在大學和產業脫節嚴重,各學校過度追求學術研究,反而沒有考慮到社會需要面;尤其頂尖大學應擔負起更多社會責任,不要一味追求學術成就,而忽略多元人才的培育。
他也認為要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提升產業價值。他指出,台灣產業非常單元化且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商業模式也以精密代工為主,不一定符合未來著重「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模式。
翁啟惠也很關心日本最近出現「超級細菌」的問題,他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傳染病議題,尤其台灣、日本的交流往來那麼多,但目前看不出我們有什麼具體的應對政策。
他認為,國家要永續發展必須要有前瞻規畫,政府在建立決策的過程中,「學術界應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也提醒,學術單位要隨時想到社會責任,若為追求理想或想法,遊說政治人物或政府去採納和推動政策,這樣很危險,「學術研究成果若未用在適當地方會帶來很大災難。」
翁啟惠隨後接受訪問時指出,有什麼樣的產業,就會帶出什麼環境,「台灣已承擔不起環境汙染!」台灣產業發展須從量產及代工為主,改為發展創新型、乾淨型的產業,例如生化及綠能產業,才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