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在社會迅速轉型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相繼呈現發展速度較快、基本團結穩定、國際交流活躍的趨勢,但在現階段社會轉型時期,各自面臨多種挑戰。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二○一○年「宗教藍皮書」指出,佛教正處於黃金發展期,舉辦活動、投身公益事業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去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召開;英語培訓班、講經交流會等相關活動的舉辦;十六所寺院先後舉辦佛教夏令營或禪修;九所寺院傳授了三壇大戒;學術研討會舉辦達三十多場,使近現代佛教及佛教的現實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及許多寺院舉行紀念虛雲老和尚的活動,讓虛雲老和尚門下弟子,成了當代中國佛教中的中流砥柱。
不過,中國佛教也面臨日益嚴峻的困境,除本身存在的世俗化傾向外,寺院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矛盾日趨加劇,特別是因為門票問題,而使得佛教名山與周圍旅遊景區管委會間的關係愈加緊張,甚至出現少林寺「被上市」和「被股份制」等爭議。
中國道教則從濟世度人的宗旨出發,與民眾同憂患,積極參與和開展各項公益慈善事業,是近年來中國道教的特點,不過如何順應潮流,從道教思想中解決現代文明弊病,並透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推動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也成為道教界的當務之急。
約占中國穆斯林總人口百分之八的伊斯蘭門宦(伊斯蘭教蘇非主義派別及所屬各支派),正面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傳統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出世與入世、宗教與世俗、政治與宗教等各種困擾,無所適從又必須有所行動,因而處在不斷的徘徊與選擇中。
基督教方面,中國教會牧養水平一直較低,牧師人數特別是高素質牧師人數與教友的比例,遠遠低於其他國家。另外,隨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教會萎縮,傳道人嚴重缺乏。
去年是中國天主教界和全球天主教會,共同慶祝保祿年結束和司鐸年開啟的重要一年。羅馬教廷重申願意與中國開展對話,改善關係,鼓勵大陸教友做好教徒、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