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喜悅欲滋潤,亦喜馳逐六塵。彼雖向樂求樂,但唯得於生滅。」———《法句經》
享樂與歡樂是有毒的刀鋒,即使輕輕一擦也會傷及身體。與這種歡樂相對立的生活,則是屬於宗教的人生,出家沙門所走的道路是較具代表性的修行生活。
看見時下沉溺在歡樂中的社會病態,不禁讓人重新想起佛陀在三千年前就已說過的真理:「若沉浸於歡樂中、只懂得享樂,那將成為一切惡業的根源。」佛陀教我們要以「中道」為生活正道的中道精神。
很多人一心追求歡樂,把享樂當作是最大的幸福,顧及其他眾生的痛苦,這在一般人眼裡反倒是件窮酸迂腐之事。佛陀在世時,曾勸戒當時權力最大的波斯匿王說,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應節制飲食,因為飲食無度或進食不當,只會成為百病的根源。
而八關齋戒是教導在家佛弟子不追求享樂、約束自身的戒法。是在五戒之外另加三戒,要求在家眾即使過著世俗的生活,也應每個月去寺院三、四次,與出家眾一起過遠離享樂、不追求歡樂的修行生活。那是一種檢討自己的生活、建立正確人生方向的修行。
五戒的第一條禁止的就是殺生,既珍惜、保護其他生命,同時也和我們對飲食的貪欲有關。第五條要我們「不飲酒」,則因黃湯乃享樂之溫床。為求果腹而犧牲其他生命,終日酗酒、尋歡作樂,這些都將成為造作一切惡業的原因。不隨意殺生,使我們不再食用透過殺生,而獲得的不良飲食。將殺害動物的事情減到最少、讓餐桌上少一些血腥味,這才是我們所要修行的,也是佛弟子應持的八關齋戒之始。
接著下來則是要遵守不觀聽歌舞的戒目。歌舞既是天界福樂的象徵,也是佛教儀式中的一部分,然而,這裡所說的是要我們約束那種脫離中道、偏向享樂的歌舞,只顧吃喝玩樂、觀聽歌舞,這是典型的享樂行為,所以才須嚴加管束。緊接著,佛陀則要求在家弟子不在日常生活中炫耀財富、不奢侈放縱。
八關齋戒的最後一條是「不非時食」。按時適當地進食清淨的飯菜,這既符合佛陀教導在家弟子的八關齋戒之根本精神,也將成為我們邁向幸福人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