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盛投資銀行在銷售一檔涉及房貸市場的衍生性商品時,未揭露關鍵事實,還涉嫌誤導投資人,造成投資人損失十億美元。美國證管會十六日控告高盛詐欺,這是美國執法部門罕見對全球最大投資銀行採取法律訴訟,官司結果對金融市場發展將有深遠影響。
據美國證管會控訴,高盛行銷此檔衍生性商品時,未揭露有對沖基金經理人參與其中,並已放空該檔商品。證管會同時查獲高盛這檔商品負責人的電子郵件,發現高盛內部早預見房地產會崩盤,卻再推出這檔產品,讓不知情的投資人落入圈套中,使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
從八○年代以來,美國政府著重強調自由放任,以及「更少政府干預」的經濟政策,雖造就金融衍生商品的創新,但也催生層出不窮的金融危機。
綜觀近年來全球投資銀行一系列醜聞,可以發現,這些投資銀行早已放棄「合法經營、誠實致富」的經營理念,轉而憑藉其在複雜金融衍生品中擁有的資訊和技術不對稱優勢,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複雜的「金融騙局」,從中獲取鉅額利潤。金融欺詐,暴露了人性的貪婪,更暴露出金融監管的缺失。
投資銀行業的經營理念,本應為客戶提供服務、創造價值,而非從欺詐或誤導來獲取鉅額利潤。欺詐和誤導若盛行於投資銀行,危害的不只是投資者利益,甚至還可能擾亂並瓦解金融市場的誠信體係。美國證管會對高盛採取的法律行動,目的不僅是控制風險,更在於維護金融市場的誠信體係與美國金融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