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協商難突破、保護主義漸起 結合11國、19億人、6兆美元GDP 為經濟自由化鋪路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一日正式成立,這個涵蓋十一個國家、十九億人口、六兆美元GDP的巨大經濟體,其最重要意義之一,是將加速全球經濟一體化。
專家指出,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以及金融危機/經濟衰退驅使保護主義陰影抬頭的大環境之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有助加深亞洲經濟區域化的程度,從而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腳步。
分析家表示,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是推動全球經濟整合的兩大要素,投資/貿易自由化則是前兩「化」的基礎。
為了追求一個全球化的架構,國際社會尋求打破各種經濟藩籬已有一段時日,但多邊自由化談判裡,各國或各地區利益糾葛千絲萬縷,難以突破。杜哈回合談判從二○○一年開談,協定迄無眉目。
二○○九年的G20高峰會上,各國元首信誓旦旦二○一○年要拿出結果,但觀察家說,這是「政治意志」語言,無助實質進展。日內瓦剛結束的WTO部長級會議,也看不出進展跡象。
多邊協商既然難見成效,則先推動雙邊或區域經濟自由化,多成立自由貿易區,應該能為全球經濟自由化鋪路。
根據WTO最新資料,目前全球已有二百多個各種規模和性質的自貿協定,二○一○年預估將增加到四百個。在這樣的形勢裡,世界三大自貿區之一的「中國—東協自貿區」,對世界經濟格局勢必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前兩大自貿區為歐盟和北美自貿區。
分析家指出,自貿區是充滿活力的貿易合作形式,所產生的貿易移轉、加乘效應,能大幅促進區域內的資源優質配置與產業結構升級;且「中國—東協自貿區」市場廣闊、資源多樣,成員經濟之間能做很強的互通有無、相輔相成互動,整合效應尤為可觀。
效應之一,是深化整個亞洲的經濟一體化。一月一日以前,東協國家早已形成一個同心圓式的區域合作戰略:以東協為圓心,以「十加一」(東協加中國)為第一外圍,「十加三」(東協加中、日、韓)是第二外圍,而加上印度、澳洲、紐西蘭的東亞高峰會(十加六)是第三外圍,層層擴大。
據此觀察,「中國—東協自貿區」將促成亞洲經濟自由化體系更趨多元、更深入,並不斷調整,達到結構完善而水平提高,從而朝外推廣,在全球架構內與歐盟、北美自貿區展開對話和合作,走向世界經濟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