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召開,此起彼落的雜音已經讓國際觀察家提前做出結論:這次的會議幾乎不可能簽訂任何具有實質規範內容的國際公約,而需要留待明年之後慢慢解決。但專家也樂觀地認為,不管結果如何,這場被比擬與上世紀末布雷頓森林體系會議同等地位的議程,無論發生什麼,都將改變世界。
從先進國家的減碳目標、開發中國家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乃至於發達國家幫助開發中國家減碳的技術和資金支援,都在這次十二天會議的探討中反覆出現,可以想見的是,各國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很難有立即結論。但在會議中反覆出現的議題中,可以看到減碳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這也意味著氣候談判已經成了國際責任體系的「權力分配」問題。
減排使得各國經濟朝向低碳方向轉型,這讓掌握關鍵技術的國家擁有了長期競爭優勢,連帶著將改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的定義,進而關係到國際戰略競爭的格局。
而在金融市場上,原油近年來金融屬性大於商品屬性的局面,也將因為減排議題的盛行,而重新回歸基本供需市場。同時,碳金融和碳因素相關的衍生品勢必在資本市場上取得一定地位。
「不希望二○○九年因為金融危機而就此被歷史定位,我們希望的歷史評價,是全球找到解決氣候變化的方法」,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聲明,道盡這場會議的關鍵地位。同樣的,金融海嘯來自於人性對金融獲利的貪婪,氣候變化也來自於人類對大自然資源的濫用,如何能讓地球資源永續存在,這場會議只是一個改變歷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