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揚玲是勤學型,老師教個動作,其他人領悟了,但蕭揚玲就需回去自己慢慢琢磨練習才會,要過兩天表演成熟度才顯現得出來,就是所謂「慢半拍」。
王海玲指出,教蕭揚玲文戲時,她可以一長串戲,很快就會,但教武戲時,她眼中永遠掛滿問號,王老師走一圈,蕭揚玲就是沒感覺,完全記不得也學不會,需王老師走好幾遍,只能分段教慢慢教,動作一連起來,她就沒法接受。
王海玲認為,蕭揚玲是很受教的學生,反應也快,領悟力強,因此教她時,會比教其他學生自然多放些心思,因為老師和學生間是互動,只要學生想學,老師自然會多教些私功。
蕭揚玲還是學生時,開始和王海玲一起演大戲「唐伯虎點秋香」,是蕭揚玲陪王海玲演戲,而由老師陪她唱的大戲是「孟麗君」。
王海玲表示,觀眾對她曾演過的戲都已有既定印像,別人再演較不易取代,這對學生演員來說並不公平,因此想讓蕭揚玲演王海玲從沒演過的角色,於是新編了「孟麗君」,有男裝女裝,王海玲就陪她唱小生,才是蕭揚玲真正挑樑,因此八十九年才對外宣布,蕭揚玲是王海玲的徒弟,其實她一直都是王海玲的學生。
蕭揚玲小時喜歡表演,在家常和妹妹模仿電視裡的人唱戲,她表示,那時和妹妹本想考大鵬劇校,可惜她年齡已過入學資格,後因親戚認識一位朋友,才知高雄有一豫劇隊,可以學戲,姐妹兩人很高興報考,入校不久王老師演「楊金花」中和包公的一段戲,才知道自己在電視上看到的就是王老師。蕭揚玲說:「真的沒想到,後來會隨著王老師學戲。」
「王老師教戲很有耐心」,蕭揚玲說:「這個影響很大,後來自己到外面帶社團教學生,遇上反應慢些的,就想到王老師是如何帶學生,而也有耐心教學生。王老師不只是教戲,生活中也教學生對人處事,同時也把傳承觀念教給學生,常會鼓勵學生好好學戲,因為豫劇在台灣不容易建立,未來就靠年輕人傳承下去,讓學生都有一種使命感,所以豫劇隊每個人學戲都了解要把豫劇傳下去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