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是中國現存最早佛窟遺址。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曾在中國大陸北京木木美術館開展,引起大眾熱烈回響,感受到石窟壁畫的瑰麗。不過,對於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復原意義重大,卻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柴劍虹指出,不只是龜茲地區,乃至整個新疆地區,還有大量損毀的石窟等待著保護、修復、探索。
位於新疆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大約建於三世紀,以有逾千年歷史,在一九六一年被北京當局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柴劍虹表示,壁畫復原只是完成了基礎性龜茲文化研究,畫面內容的闡釋、題記文字的破譯等後續研究亟待跟進,對於語言學、藝術史、考古學學者而言,這都是一座資料的富礦。克孜爾石窟寺的原名為「耶婆瑟雞寺」,源自龜茲語,克孜爾石窟寺是當時龜茲的第一大寺,也是整個西域地區的第一大寺。
「托二十一世紀的福,可以用數位化的手法把文物放回原處。」柴劍虹表示,研究團隊正在利用科技方式,把克孜爾壁畫「鑲嵌」到石窟原來的壁面上,期盼能藉此為這項世界文化遺產達到完整性保存,為文物的回歸做論證、具體工作路線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