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藝術工作者鄭志仁留法九年,在巴黎學習攝影,卻因偶然的緣起,跑到南法擔任餐廳二廚;回到台灣,舉辦過攝影展、擔任過ArmaniCasa台灣藝術總監,還出版多本食譜書籍……只要與美有關的事物,他都盡力探索,樂在導引更多生活美學風格到台灣的文化之中。
在過去,如果鄭志仁接到風格要求與自己想法相差甚遠的空間裝置設計案,可能會卡在問題與衝突裡後悔、抱怨,但現在的他卻可以靜心,然後找到接近的東西把案子完成。
「這些轉變,全拜學習瑜珈所賜,因為瑜珈讓他的身心全然交給正面能量引導,比較不會去鑽牛角尖,一切事情往往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他說。
鄭志仁做事很有效率,其實是因為不願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一個禮拜裡,有兩天練瑜珈、兩天上健身房,另外二到三天則分配給工作。其它時間,則在閱讀、聽音樂、看展覽、看電影之餘,分配給旅行和朋友。
「當然我的時間也有被壓縮的時候,這時把腦袋裡的東西做有效分類就很重要。還有團隊合作也很重要,因為我的工作很需要分工,每個人都需要擺在對的位置———就像裝置空間一樣,物件的選擇不是最昂貴、最龐大就好,而是要求適當,適當就會最自在。」
生活不是數學公式可以套用,適合別人不代表也適合自己。 他抒解壓力的方式不像一般人喜歡用電話聊天,也很少看電視。他喜歡跟朋友「廝混」——進行一場言之有物的對話,對好音樂、好電影、新設計……做討論與分享,因為每個人看事情的面向不同,切入主題的方式也不同,這種交流總能讓他感到很「有氧」,再度充滿能量。
「我常跟年輕朋友說,人生的選擇很重要,端視你決定要『你的人生有成就』或『要成就你的人生』———是要按部就班地照世俗眼光來決定自己的腳步,還是要成就自己、活出自我?這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滿喜歡現在的生活,對我而言是一種『自在』。」現在的他,能「從容自在、心安理得」的安排工作、生活、旅行,九年的法國生活體驗,是很重要的滋養。「如果一個人百分之八十的生命都花在工作,一定會厭倦,感到『缺氧』,久了會萎縮,容易對自己的身分少了一份尊重。不管工作或遊戲,都要先有基本尊重才能投入、才會快樂。當尊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時,品質自然也就會在那裡了。」
所以,當他覺得生活「缺氧」需要調整時,就會走出去旅行。「雖然朋友都覺得我旅行次數已經很多,但我還是覺得不夠。我還想去印度、西藏,甚至再去挪威、瑞典、冰島等國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