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呂芳銘(左二)仍然提供弱勢孩子幾乎全天的課輔和安親。圖/程遠述
【本報台中訊】六十五歲的牧師呂芳銘原本發願要在新社蓋一座教會,但他注意到新社有許多單親、隔代教養的弱勢孩童,於是毅然募資租房,義務幫孩子安親、課輔,甚至開伙供餐。他到新社九年了,仍蓋不起新教堂,卻為這些孩子多添了一個溫暖的家。
呂芳銘表示,九年來幫助過三十二個家庭、八十四名孩子,大多來自單親、外配以及隔代教養家庭。這些爸媽多從事基礎勞力工作、肩上負擔沉重,孩子沒人看管陪伴,不僅課業落後、有時連飯都吃不飽,最糟還遇過家暴。
因此他下定決心,至少要改善孩子的成長過程。
財務吃緊 常常四處求援
呂芳銘教會現有二十多個國中小孩子,家庭狀況百百種,有人父親入監、有人是孤兒,也有人是阿公在帶,但連伙食都沒法自理。呂芳銘說,不管再遠再辛苦,只要孩子有需要,放學他都會開車去接,雖已開壞兩輛車,就是要讓孩子們感覺到「有人等著要接他」;現在暑假也提供幾乎全天的安親課輔,兼顧陪伴和教育。
呂芳銘也指出,他的會友都是更需幫助的人,每月至少七萬多的開支,大多必須靠打電話、四處募款得來;即使現在從其他教會申請到兩位老師來幫忙,財務仍非常吃緊。呂芳銘說,曾經連電話、水電費都繳不出來,嘗試聯絡過上百個單位,有回應的僅十多個;身為牧師的他連其他宗教團體都曾經求援,但頂多只能拿到「一次性幫助」。
「沒有牧師,真的不知該怎麼辦。」五十歲的緬甸媽媽禹惠珍表示,家中經濟靠她獨力支撐,兩個孩子從小一到高中都在牧師教會長大;也介紹許多需幫助的外籍媽媽給牧師。「有人連國語都不會說,還好有牧師幫忙教。」三十五歲在工廠工作的單親爸爸黃忠通說,三個小孩都給牧師帶,有時真的很想奉獻,但頂多只能補貼牧師油錢,「實在過意不去。」
在呂芳銘教會的四年級學童陳冠瑋表示,來牧師這邊很開心,除了吃飯,牧師還會他們去圖書館、游泳池。另一個四年級生張予銓說,如果沒來教會,只能在球場打球,來這裡牧師會教怎麼寫作業,「讓我功課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