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賢(前)傳承父親手工製香,堅持「天然的尚好」,保存逐漸式微的手藝。
圖/顏彙燕
【本報桃園訊】「好香啊!」天氣晴朗時,桃園八德華康街一帶總會傳來陣陣沉香。此味來自經營一甲子的香鋪,仍保有「台灣製造」傳統手工製香品。
香鋪六十年前由趙阿川經營,現由第二代趙子賢接手。趙子賢說,傳統手工製香講究力道和速度,香腳沾樹脂黏粉後沾水,再拿到摻有中藥材的香粉中掄成扇形展開。因為香粉摻有樹脂黏粉,香灰便會附著在香腳上,上粉動作須重複四、五次;每支香外觀勻稱與否,考驗製香師傅功力。
趙子賢說,製香師傅凌晨三時和料、製香,待天亮八、九時將大批香品搬到外頭曬乾,經過日照後香味充分揮發,最後在香腳處染上紅色顏料便大功告成,「捧香時對體力而言是不小的負擔,製香身上都會沾滿四散的香灰,師傅一人一天做上萬支香,愈來愈少人願意投入,這種重複又耗費體力的傳統製香工作。」
趙子賢說,現在市面上多是大陸進口香品,品質參差不齊,香肉大小粗細不一,也不若傳統手工製香,香肉圓滿、直立細長,台灣不少製香廠外移大陸,使得傳統手工製香逐漸式微。
「天然的尚好!」趙子賢表示,大陸有些進口香都會添加化學香料,香品味道好壞一聞就知道,摻有化學製品的香,久聞對人體會有傷害,努力保留傳統手工製香技藝,不只是對父親的承諾,也是對上天的尊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