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推動美感教育要有耐心

漢寶德(總統府資政) |2014.01.13
1836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漢寶德 總統府資政

 報上說,教育部正式宣布二○一四年為美感教育年。對我來說,這是新年想像不到的喜訊。雖然我早已知道,並參與了教育部的美感教育計畫,由於經費不多,實在沒有想到這計畫居然受到如此重視。然而冷靜下來,對於政府這樣的態度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我努力鼓吹了那麼久,總算受到注意,將成為未來教育部國民教育計畫的一部分。憂的是政府也許太輕視這個計畫的難度了,在時間與經費上都嫌短少些,希望不要淺嘗即止才好。

 教育部的這一次行動使我感到樂觀些,除了官員的積極態度外,他們把它定為「視覺美感教育實驗計畫」是重要的理由。這顯示教育部知道其難處,要認真、小心的推行。「實驗」是一種謙虛的態度,表示在面對困難時,嘗試找到解決之道,遇到挫折不會退縮,而且堅持努力的方向不變。加了「視覺」二字,看似輕易,其實涉及重要的觀念定向問題。

 美感教育,簡稱美育,為什麼堂而皇之的列在五育之中,卻長久以來受到忽視呢?那是因為對美的解釋太廣闊了,完全沒有共識。自無所不包的情意之美到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之美,談美育幾乎人人贊成,談到美是什麼則人言言殊,找不到交集點。辦教育的人為了對美育有所交代,很自然的把追求美感為目標的藝術當成美的代表,美育就被視為藝術教育了。可是美育的目的是培養國民高尚的生活情趣,藝術創作則是培養專業藝術家,應該是兩條不同的路。把美解釋為藝術,在教育上是很方便的,卻無法達到美育的目的。多年來,表演藝術一直希望在中學課程中占一席之地,與美術、音樂分庭抗禮。每次提出,教育界常無言以對,因為舞蹈與戲劇和何嘗不是重要的藝術?為何不能單獨開課?學校只能抱怨因為課堂鐘點沒有辦法容納。這是把「藝術」當成「美」所造成的。

 加上「視覺」二字有多重的意義。首先是把美感教育計畫的方向確立。美感是感官愉悅的體會,不限於視覺,但高尚精神化的美感則以視覺美為主,聽覺為副,不包括其他感官。不但如此。視覺美感不是美術,因此不是繪畫,是通過視覺吸收到的美感。它是普遍的吸收的能力,只要張開眼看到的東西,都在美感判斷的範圍之內。其中當然包括藝術,不只是繪畫,也包括表演,但純藝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看到的一切,包括生活的用具,在文明國家幾乎都屬於美的範疇,所以被稱為工藝。其中建築與環境在西方都被視為藝術。

 視覺美感的另一層是自然的美。美並不是人類發明的,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禮物,讓我們享受愉快的精神生活,在大自然中有豐富的美的東西供我們欣賞,處處有美麗的景色供我們體驗。但我們必須先要有美感的素養才能享受這一切。一朵花、一顆樹、一朵雲,對於有素養的人,都可能是一餐盛筵。世上的古老文明,包括中國在內,美的覺醒都是從自然景觀中出發的,把它視為文化的根源也相去不遠。

 這個實驗工作最困難的是要找到一群對美感有素養、有熱誠、有共識的老師,一起來克服制度上、行政上的障礙。這是成效關鍵的第一步。共識,如前文所述,是首要的條件。大家要能認同努力的目標在於提高國民視覺審美的能力。素養是老師們個人在審美上的水準。這是很容易明白的。老師們如果沒有美感的判斷力,如何去教學生呢?美感的教育不是美學的教育,不能寫好教科書,照本宣科。要教他們有所感,老師必須先有所感。最後,老師們要有熱誠,以推動成功為己任。美感不是升學考試中的科目,希望學生或家長們關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單是召集一群熱心的老師,做好上陣的準備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希望教育部了解,美感教育是急不來的。這個實驗開始時可能面臨挫折,千萬不能像文化部門推動生活美學,看不出成效就撒手不管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