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桃園訊】農糧署昨天在北中南東四個分署標售公糧,但投標情況並不踴躍,賣出的公糧不如預期。副署長游勝鋒指出,昨天第一波釋出的公糧標售情形不佳,不代表無法平抑糧價,也不代表米價就會上揚,農糧署提供的公糧標售數量比市場的需求多,是為了避免糧商搶標,未標售出的公糧會存放在倉庫中做為安全存糧。
昨天公開標售一萬零五十六公噸,其中國產糙米三千公噸,進口糙、白米七千零五十六公噸。實際售出二千六百四十五公噸,佔公告數百分之二十六。由開標情況顯示,目前市場稻米總體供應量並不缺,但業者間有分配不均的現象。
北區分署昨天標售四千一百五十八公噸公糧,五百公噸國產米只售出三成五,三千六百五十八公噸進口米只售出二成四。
糧商指出,「別指望標售公糧可以降低米價」,他們認為,如果公糧價錢公道,糧商不可能錯過,因為換算標售底價,沒有比收購價便宜,這批米進入市場的售價,也不太可能低於行情。
北區分署副分署長蘇德明分析標售情況說,可見市場缺米沒有想像的嚴重,分署沒有預期標售作業是否會很熱絡,且這次大致和往常差不多。昨天桃園共二十家糧商通訊投標,全部得標。
中區分署標售的是九十九年一期的國產糙米,標售數量三百五十公噸,標售率達五成。中區分署副分署長陳新立表示,依糧商的標售數量來看,反映市場有缺糧情形,但尚未有明顯搶標。
據觀察,糧商這次參與競標時,普遍認為標價跟市價差不多,「沒有賺到」的感覺,因此多半抱持著觀望態度,標售意願趨於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