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37 革新佛教

文/星雲大師 |2024.03.30
253觀看次
字級
佛教傳到中國,唐朝百丈禪師另訂叢林清規,讓僧團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圖/李蕭錕

文/星雲大師

在我初出家的時候,聽過二位大師的言論,讓我留下極為深刻的記憶。一位是印光大師,他說佛教要復興,必需從改革「三濫」做起,也就是要革除「濫收徒眾、濫掛海單、濫傳戒法」的陋習。

其次是太虛大師,他認為佛教流傳二千多年來,所謂「法久弊生」,不但佛教本身產生了一些問題,尤其很多外來附加給佛教的附佛外道,他們的迷信外衣,也給佛教帶來極為沉重的包袱。所以太虛大師提出「三革」:一、教制要革新,就是制度要健全;二、教義要革新,就是義理要契機;三、教產要革新,就是經濟要公有。

我覺得印光大師的改革「三濫」,比較保守,還是在教內而已,並沒有走出去;太虛大師的「三革」,則比較創新、進步,有積極性。由於太虛大師所提的內容,不但有談到佛教應該革新的要點,而且必定能讓佛教再重新給予人間光明與力量,所以我內心非常信服。

今天,我把印光、太虛大師的話提出來,是希望給現代年輕的佛教徒,沒有見過二位大師的人參考。這許多老人家都心存慈悲,對於世法、出世法都有很深的了解,我有福氣見過他們,聽過他們說法,以我這樣老邁之齡,恐怕這個世間上,見過這兩位大德的人,已經不是很多了。

不過,談到革新佛教,還真是千頭萬緒;對於怎樣重整佛教制度,也不是寫上幾篇文章,或喊個幾句口號就能做到。但是儘管如此,有些問題,只要從每一個人的觀念上和思想上注意起,仍然是有辦法的。比如:把信徒還給佛教,把教產還給教團;多為公眾增置產業,不為個人積聚財寶;多為佛教培養信徒,不為自己增加勢力等等。只要大家都能化私為公,那麼復興佛教,還是很有希望的。

只是在我的觀念之中,真正要革新佛教,最終還是要倡導人間佛教。因為佛教是為人而有的,當然所有的佛教都要合乎人性、合乎人心、合乎人和、合乎人道。因此,人間的佛教對於個人的道德教育,對於家庭的倫理教育,對於社會的群我教育等等;有了這些佛教在人間的教育,把人間的「人」都健全了,其他的是非煩惱,就不用一一去麻煩了。所以我覺得,人間佛教佛陀的教育,最能做為普世的教化,如果大家都能尊重、遵守,必定普世太平,人間充滿祥和歡喜,人人都能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這也是我們推動人間佛教的最大希望。



以清規代替戒律

佛陀成立教團後,為攝僧制戒,其原則是「隨犯隨制」,因此每一條戒律,都有其制戒的因緣和時空背景,內容也因應對象而有不同。佛陀在結戒之初,也有為弟子宣說制戒的十大利益,即: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而佛陀臨入涅槃時,更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

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戒雖然維繫了佛門的法統,但也為佛教帶來了各種的爭議。如:在印度,因「十事非法」導致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在中國,道生大師則因為「持午」問題,及「闡提有無佛性」的看法,和大家見解不同而有所分歧。

其實,佛教應該重視根本大戒的行持,對於小小戒,如佛陀所說,要隨時代精神、社會風俗,進而「隨開隨遮」;可是後代一些守舊人士,卻以「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為理由,阻礙了佛教的創新發展,分裂了佛教的團結力量。

佛教傳到中國,到了唐朝的百丈禪師,乾脆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讓僧團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如:明訂四十八單職事,各司其職,使得寺務運作組織化、系統化;又訂定各種修持行儀、日用軌範等,讓僧眾具足威儀,心不放逸,身不踰矩。

以祖師立清規為鏡,我在開山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據六和敬、戒律、叢林清規,為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例如人事管理訂定:「序列有等級、獎懲有制度、職務有調動」,以及「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務運作的準則。

另外,並立十二條門規,做為徒眾行事的依循。之後,更隨著佛光山的發展,陸續制訂師姑制度、教士制度、員工制度、親屬制度等。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之際,我把歷年來訂定的組織章程、制度辦法、宗風思想,集結成為《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為「佛光山清規」),做為大家行事的軌則。

佛教想要保有傳教的能量,對於傳統的戒律,應該重新「檢視」,一些沒違背根本大戒者,應隨著不同的時間、空間,而有所調整。大乘行者著重於「饒益有情戒」,應以不捨一個眾生、心懷悲願的精神來實踐佛陀的戒律。近年,我也鼓勵社會大眾奉行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的「三好」運動,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中。

戒律是給人自由的,希望佛教界的大家能擴大心胸,從積極面來認識佛法戒律,才不會辜負佛陀制戒的圓融與隨機方便的慈悲本懷。現代的僧團,也應以健全的清規、制度,讓佛教的正法永續光大、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