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著青蛙裝 下水拍攝產業記憶

李祖翔 |2022.03.08
33065觀看次
字級
陳怡靜過去記錄了台灣許多工匠藝師,也因此有機會聽到他們的人生哲理。圖╱陳怡靜提供
陳怡靜過去記錄了台灣許多工匠藝師,也因此有機會聽到他們的人生哲理。圖╱陳怡靜提供
陳怡靜過去記錄了台灣許多工匠藝師,也因此有機會聽到他們的人生哲理。圖╱陳怡靜提供
陳怡靜創業是為了發掘歷史、保存文化,及期許在利益之外做正確的事。圖╱陳怡靜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別人不想拍的,「她」興致濃厚,而且投入心力更多,只是因為一個簡單的「理想」——在利益之外做正確的事。

陳怡靜是臻影多媒體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創業10年,為台灣保留即將消逝的歷史、文化、建築與技藝,主接政府專案與公益團體的委託案。

10年前在影像製作公司任職,她對議題、作品的處理意見總是與老闆不一致,比如一次在屏東瑪家鄉拍攝部落尋根之旅,有原住民遷徙與信仰儀式,訪談時她認為應該用族語,便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協助翻譯,過程繁複,後製擷取口述更要請人幫忙,老闆覺得是自找麻煩、成本花更多而已。

為了能一直待在喜歡的行業,及自己決定接案主題、處理方式,她想到創業。還是員工時,她不用顧慮成本,但成為老闆,卻不得不思考如何控管付出與報酬,「但我有了很多彈性的籌碼。」她說。

陳怡靜說:「這個案子多賺一些,那個利潤少卻很重要的案子就可以接了。」工作有了決定權,有些想法得以堅持,有些卻可以妥協、讓步,她漸漸懂得取捨,但「理想」依然把握在手中。

每件從自己手中敲定的案子她都喜歡,也表示很獨特,而讓她立即能回憶起的就是「數魚歌」。2014年她接下台江國家公園的案子「魚音繞梁──戀唸台江」,要記錄工人數虱目魚苗數的歌謠。

田野調查 先到廟宇拜拜

陳怡靜喜歡極富挑戰的田野調查,她說外景很辛苦,首先要找到可以訪談的人,「我會先去在地廟宇拜拜,那裡通常是公共事務交流地。」果然得知「數魚歌」失傳是在虱目魚能夠人工繁殖以後。

「過去漁民撈捕虱目魚苗,會集中在魚苗行,我打聽到一位懂數魚歌的阿伯。70多歲的阿伯人很虛弱,話說幾分鐘就喘,但當我問起數魚歌,他激動地想分享。感覺他也知道再不說就沒有人知道了。」

數魚歌原來不是一首歌,而是台語特有的腔調與韻,在喊數量時能朗朗上口,如「一,加一尾二尾,加二尾三尾」,更有趣的是隨著每個人的興趣、模仿、區域不同,出現歌仔戲和各種陣頭的旋律的「魚栽調」。

乍看之下,尋人、訪談沒有想像中艱辛,但陳怡靜說,數魚苗通常發生在清晨,會從天黑數到天明,魚塭很熱,團隊得早起,導演也要跟著攝影師穿青蛙裝下水,採訪20位念唱的老師傅。

看似只在記錄失傳的歷史,實則兼顧了產業演進與議題,如上個世代對魚的觀察所衍生出的智慧。這件作品是陳怡靜創業第2年接的,她的準備功課讓業務承辦單位主管肅然起敬,喊她的名從「欸」變成「陳導演」。該片後來送去葡萄牙觀光影展協會參賽,她是代表台灣獲獎的其中之一。

用心記錄 收穫耆老智慧

「成為歷史文化的紀錄者,需要什麼特質?」面對提問,陳怡靜笑說,絕對不是要有耐心,而是得「很誠懇、真誠的想留下這些人的故事、性格和怎麼看待工作這件事」,另外每個案子的時間約為1年,最長的是2年如台江鹽業的紀錄,大大小小會有5個案子同時進行。

雖然耗時長、利潤低、知識門檻又高,但如果沒有這些出外景的機會,她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聽到耆老的人生哲理,「如我記錄人稱『炎師』的泥塑國寶傳統藝師杜牧河一年,他說的『凡事剛剛好,尚好』就讓我獲益匪淺。」

未來她還要發掘人與土地、權力產生的不平等現象,相較宏觀的歷史,她更重視被社會忽視的聲音!面對下一個10年她也在臉書上寫下期許:要繼續出產好作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