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記者李曉玲
中國大陸作家劉亮程,出生於新疆伊犁州塔城地區沙灣縣的一個村莊,做過農民、牧民,還當過鄉農機管理員。1998年出版《一個人的村莊》讓他一舉成名,因為散文集表達一種「自然生存」的體會。與家人目前生活在天山深處遠離都市的鄉野村莊菜籽溝,此村莊雖非「一個人的村莊」,但旱田如浪,風土樸茂,作...
 |
|
 |
|
|
|
文/記者何磊靜
共同的愛好和訴求讓許小猛和夥伴們一拍即合。2010年12月,他們決定在蘇州木瀆鎮成立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以團之名,為打工者而歌。他們制定了個「規矩」,團隊成員必須保留一份工作。因為他們早就意識到,如果想做成一支公益藝術團,要想溫暖別人,必須要保證自己能吃飽穿暖。
「鋼筋水泥腳手架...
 |
|
 |
|
|
|
文/記者曾維、解園、栗雅婷、馬岩
過去3年來,宋宜川已經幫助了來自各行各業的50餘位患者復健,年紀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已近七旬。他的音樂治療課為患者們帶來了快樂,也使他們開始重新接納自己。
身穿白大褂,坐在輪椅上,身邊放著吉他、鋼琴、架子鼓,手裡拿著話筒……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音樂診室裡,宋宜川...
 |
|
 |
|
|
|
文/記者孫曉宇、劉赫垚
樺樹皮畫、樺樹皮工藝品、樺樹皮服飾……一張張樹皮在陶丹丹的手裡化腐朽為神奇,變身為靈動精巧、美觀大氣的藝術品。
在黑龍江省黑河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的教室中,工藝美術專業教師陶丹丹正在為學生講解樺樹皮製作技藝,一群「九○後」細心聆聽著。
從樺樹皮工藝民間手藝人,到黑龍江省非...
 |
|
 |
|
|
|
文/記者王鏡宇
距離世界排名第三的中國大陸西洋棋名將丁立人再奪世界盃亞軍已經過去了兩個星期。那天,在黃昏時分,丁立人透過電話和記者聊起了世界盃、西洋棋和他的生活。
二○一七年,當時世界排名第十三名的丁立人在世界盃賽一舉奪得亞軍,創造了中國大陸男子棋手在個人世界大賽的最佳戰績。兩年之後,世界排名升...
 |
|
 |
|
|
|
文/記者柳王敏、袁汝婷
有「寫作女巫」之稱的殘雪,本名鄧小華,1953年生於長沙,祖籍湖南耒陽。殘雪著有《五香街》、《呂芳詩小姐》、《赤腳醫生》等作品,累計700萬餘字。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曾稱讚殘雪是「中國的卡夫卡」、「一位很特別的作家」。
今年十月中旬,瑞典文學院宣布將二○一八...
 |
|
 |
|
|
|
文/記者韓宇、楊思琪
60歲學識字,75歲學寫作,80歲學畫畫。到了82歲,她已寫下近60萬字,畫了上百幅畫,出版了5本書。一頭銀髮,笑意浮動,眼睛裡散發出柔和慈善的光,講話幽默風趣,還有一點出人意料的機智……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傳奇奶奶」姜淑梅用自己精采的後半生,實現了從「文盲」到「網紅作家」的...
 |
|
 |
|
|
|
文/記者吳振東
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于漪,今年高齡90歲,但依然以奮鬥姿態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師培養最前沿。當她發現學生都愛周杰倫和《還珠格格》時,立刻加以研究;她說一名好老師,就要有能力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
于漪,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大...
 |
|
 |
|
|
|
文/記者趙丹丹
一個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勞動去減輕別人的痛苦,使他們的身體恢復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是南丁格爾的信仰,也是中國大陸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副院長殷艷玲的信仰。
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殷艷玲指著電腦中二百多條微視頻告訴記者,這是她和全院護士利用半年多業餘時間用手機錄製剪輯的。...
 |
|
 |
|
|
|
文/劉赫垚
清理附著物、加固、黏接、上防風化漆……經過了一系列程序,一塊塊看似普通的「石頭」變成了具有科研價值的化石。這就是沈鳳斌的日常工作。
沈鳳斌是大陸黑龍江省嘉蔭縣神州恐龍博物館的一名化石修復研究員,負責古生物化石的挖掘、修復和保護工作。
有恐龍之鄉的稱號
嘉蔭縣有「恐龍之鄉」之稱。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