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交流橋梁 雜誌傳遞文化內涵

李祖翔 |2016.08.30
2422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只看結果,不探究原因」是現代社會的通病,為了傳遞文化內涵,二十七歲的陳頤華與夥伴鍾昕翰在二○一四年創辦了雜誌《藍鯨》,介紹台灣各縣市的在地情感與人文,半年時間,又創《秋刀魚》,介紹日本文化,並為台、日交流搭橋梁,除國內販售,中、港、日、星馬也有通路與粉絲,有許多人因他們而更認識台灣。

探生活文化 找台日關連

《藍鯨》講究撰文者的在地體驗,製作成本較高,推出後各地意外響應,發行地方誌,他們樂見其成,因此暫時休刊,將重心轉移到《秋刀魚》上。陳頤華是主編,雖然畢業於公共行政系,卻因為在淡江時報擔任過記者,了解攝影、排版等作業,所以編起來駕輕就熟。

秋刀魚形似日本國土,台、日諧音又相近,才會如此定名。陳頤華說,最初辦雜誌的用意在「探究為什麼台灣人的生活中總有日本的影子?比如媽媽喜歡看日劇、長輩信賴日本電器、小吃有大阪燒、百貨多日系、招牌有日語?」

而她到了日本,將台語的「賴打(打火機)」、「歐兜邁(摩托車)」介紹出去時,也引起日本人的好奇,當下認為雙方的文化需要一個平台去交流,讓年輕人知道生活背後的故事。

發展刊物,最艱困的當屬吸引人購買的特色,既要獨特又有價值;它的封面很簡單,走純粹美感的風格,陳頤華說,靈感來自一本介紹三明治的日本雜誌,主題竟在描述三明治的厚度、剖面、餡料,各家比較,視覺也被封面大膽的設計吸引,「不將精緻的食物塞滿畫面,只放一個三明治」。

兩地交流 思惟與時俱進

故事取材則以交流的深度報導為主,目前銷售第二的高人氣期刊,是今年一月發行的第七期,主題「美的進化論」,他們邀台、日設計師從平面、建築、東京奧運、社會、時尚、網站、雜誌及藝術祭等八面向作分享,有趣的內容如:由日本設計大師創作封面的書籍,改成台版後會如何調整?台灣的作法是保留日本元素但捨棄原作理念,重新製版,此舉讓日本人驚詫,「這樣與原作不同的改變,為何還受到推崇?」答案就是文化差異。

讀者讀後反映,透過台、日設計師的報導,最大的收穫是發現雙方的共通與分歧,如台灣一直以為日本設計走得是「極致奢華風」,沒想到是反設計、元素性的「返璞歸真風」,也許作品不如從前完整,卻只要符合設計師創作理念,一樣會暢銷!這樣的回響讓陳頤華開心:「這表示大家的觀念因為這本刊物,與時俱進。」

而最新一期的「台灣人說日本語」,邀來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吳佩珍與演員葛西健二對談。葛西於民國九十八年定居台北,曾研修過日本警官與原住民的語言關係,透過台灣人研究日本語與日本人研究台語的心得交換,讓人對台、日的觀感大開眼界。

紙本留內涵 愈難愈挑戰

「這年頭辦雜誌肯定賠錢?」這問題陳頤華沒有否認,卻堅定的說:「我們正在努力!」堅持的理由:現代資訊取得容易,可是汲取愈快愈有抓不住內涵、脈絡與價值的感覺,只有紙本能留住它。

目前消費客群包含學生、上班族、設計師,讀者年齡在二十至三十歲,「有人會拿著我們的雜誌,逐一拜訪那些書店,邊逛邊了解老闆選書的用意;也會私訊說他知道的好書店更多,要推薦。」陳頤華喜歡這種良性的互動。

俗話一分錢一分貨,《秋刀魚》也是團隊──主編兼撰稿、編輯兼翻譯、攝影兼社群媒體、營運長四人心血的集結,每出一期就要赴日本一次,專訪最長高達十一天,兩年間去了九次。陳頤華說:「不是因為它容易才去做,是很難,所以我們挑戰。」不少日本攝影師感動他們用心探索連國人都忽略的家鄉,以友情價贊助圖片,希望持續交流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