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廈門南普陀寺

文與圖/林政儀 |2016.08.24
2399觀看次
字級
佛學家虞愚為南普陀寺山門題寫楹聯:「廣廈島連滄海闊,大心量比五峰高」。圖/林政儀
天王殿。圖/林政儀
大雄寶殿。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七月底與友人赴廈門小遊數日,本想廈門島四面環海,在海風的吹拂下總應惠風和暢,不料廈門的七月酷暑與台灣竟如此相近,只得午前出行,才不至於敗興。

一日天光初露,與友人在飯店內匆匆吃過早餐,便乘車在綠色林蔭下川遊車河,不久通過鐘鼓山隧道,一出隧道口即見企盼多年的千年古剎南普陀寺,下車後走到山門前讀著師從太虛大師的佛學家虞愚題寫的楹聯:「廣廈島連滄海闊,大心量比五峰高」,一時感到夏有涼風,暑意全消。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鷺島五老峰山南麓下,其左側是大名鼎鼎的廈門大學,且面臨碧澄海港。據明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泉州府志》云:「普照院,在嘉禾里二十二都海島中五峰山。五代僧清浩建,稱泗州,明朝洪武乙丑(即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年),僧覺光重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毀於戰火中。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靖海將軍施瑯平台後駐鎮廈門,於普照寺遺址重建寺院,並增建大悲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將普照寺改為「南普陀寺」,聘請臨濟宗三十五世宗師傳人慧日法師駐錫,為重建後開山第一代祖師。

南普陀寺是依山勢而建的寺院,寺院的中軸線上依序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層層升高且井然有序,雄偉莊嚴。而在天王殿前則有放生池和蓮花池,更為南普陀寺增添勝境。

穿過天王殿即見莊嚴的大雄寶殿,寶殿為閩式建築,石柱綠瓦,雕梁畫棟,體現了典型閩南佛殿的建築風範,寶殿中供奉高聳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世佛,殿後供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

通過大雄寶殿後,即接一道石階通往依山而建的高台,高台上建有大悲殿,殿內供奉千手觀世音菩薩。大悲殿原為木造結構,民國十九年太虛大師重修,大悲殿為八角形三層飛簷建築,殿內中央穹形藻井由斗拱層層疊架而成,沒有使用一根鐵釘,然而構造嚴密精巧。

南普陀寺中軸線上的最高點,為歇山重簷式雙層的藏經閣,第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之處,第二層為玉佛殿,以珍藏的二十八尊緬甸玉佛為殿名。閣內藏著大量經典和珍貴文物,如宋代《磧砂藏經》影本、明版的《大藏經》、明崇禎年間(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血書的《妙法蓮華經》、弘一大師手抄《佛說阿彌陀經》等,以及唐代銅佛、宋代銅鐘、明代何朝宗創作的德化白瓷觀音像等 。

南普陀寺的右側設有廈門市佛教協會及閩南佛學院。民國十四年南普陀寺方丈會泉和尚創辦閩南佛學院,民國十六年會泉和尚任滿,自請退居,公推太虛大師繼任方丈兼閩南佛學院院長。

當時太虛大師正擔任中國佛教會主席職務,對於推行改進僧伽教育極為重視,除了積極推動佛教僧制改革,著手整頓廈門一些規戒廢弛的寺院,同時也改革閩南佛學院的學制和教學內容,親自為學僧講學。

此外,太虛大師亦禮請弘一大師及廈門大學教授等講師來閩南佛學院講學。民國十七年,太虛大師受會泉和尚資助,前往英、德、法、荷、比、美諸國宣講佛法。民國二十二年,太虛大師連任南普陀寺兩屆方丈兼閩南佛學院院長任滿。

閩南佛學院培育出優秀的學僧遍及海內外,如印順長老、曾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的竺摩法師等人。一九八三年,南普陀寺被國務院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一九八九年,太虛圖書館落成,坐落在閩南佛學院內;二○○五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漫步在南普陀寺內,在殿堂、門廊、石柱或山壁上,隨處可見刻有古今文人墨客的感懷文跡,其中在大雄寶殿石柱上的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最為宏朗,一千年來即便朝代更迭,南普陀寺依舊佛光普照,為廈門增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