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金閣鹿苑寺

文與圖/林政儀 |2017.02.22
3030觀看次
字級
遠眺金閣。圖/林政儀
茶道家金森宗和為迎接後水尾天皇而建造的「夕佳亭」。圖/林政儀
鏡池湖畔的金閣。圖/林政儀

文與圖/林政儀

年前幾日,布新除舊之際,難得休心,趁暇與家人結伴作日本京都之行。抵日之時巧遇薄雪,行近琵琶湖畔的下榻飯店,車速不疾不徐,瞥見車窗外雪花飄然,片片緩落在早已潔白的一片淨地,剎時心淨。

翌日,與家人乘車至京都金閣寺,纔到購票處,即見魚貫排隊的遊人早成一條長長人龍,京都幾日的大雪,金閣寺雪景便有「動京城」之勢。

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北區的金閣寺,是臨濟宗相國寺派下古剎,正名是為「鹿苑寺」。

日本鎌倉時代(一一八五~一三三三),「金閣寺」曾是太政大臣西園寺公經的山莊「北山第」。應永元年(一三九四),足利義滿將軍以位於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族交換,獲得山莊「北山第」,並於應永四年(一三九七)修建完成整個建築群,並改稱「北山殿」。

「北山殿」涵蓋有舍利殿、懺法堂、護摩堂、法水院等佛教建築,以及宸殿、公卿間、會所、天鏡閣、拱北樓、泉殿、現雪亭等為足利義滿府邸,規模宏大。其中,舍利殿不僅所費不貲,也是足利義滿將軍修禪的所在。

足利義滿將軍辭世後,「北山殿」以足利義滿將軍的法號「鹿苑院殿」命名為「鹿苑寺」。由於鹿苑寺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舍利殿」,外牆全以金箔裝飾得金碧輝煌而名聞遐邇,久而久之,人們通稱這座寺院為「金閣寺」。

「鹿苑寺」大部分的建築於應仁之亂(一四六七~一四七七年)多遭到焚毀,僅有金閣(舍利殿)倖免,成為日本室町時代北山文化唯一的古蹟,因此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七月一日的國寶保存法實施時,金閣被指定為國寶。

金閣的建築可分為三層,每一層樓都有不同的建築風格。第一層「法水院」,採用平安時期用於宮殿建築的寢殿造風格,供奉著釋迦牟尼及義滿將軍雕像。第二層「潮音洞」,採用日本武士住所的武家造風格,供奉著一尊端坐的觀音菩薩像及四大天王的雕像。在第三層「究竟頂」,採用具有中國禪宗風格的佛殿造風格。並於第二層和第三層的外部皆貼上金箔裝飾,屋頂還裝飾著象徵吉祥的金鳳凰。

然而一九五○年發生國寶金閣縱火事件,金閣因一名見習僧人林承賢的縱火而難逃化為灰燼的命運,僅剩「究竟頂」匾額和屋頂的金鳳凰裝飾存世。現存的金閣是一九五五年根據原圖重建,但重建後的金閣也就喪失了國寶的榮銜。

金閣縱火事件震驚海內外,日本大文學家三島由紀夫的著名小說《金閣寺》,便是以此事件作為小說創作的題材,《金閣寺》一書發表後,在日本文壇掀起狂風巨浪。

現今夕佳亭、龍門瀑、安民澤、巖下水、不動堂……依然星布於「鹿苑寺」境內,雪地裡昔日足利義滿將軍點茶專用的「銀河泉」,現已枯竭,而園中足利將軍親植的「陸舟之松」遐齡綿亙,已逾六百餘年,其長年修剪成一艘待渡的寶船之形,朝向西方,欲往彼岸,至今依舊未能成行。

離去時天空又飄起細雪,鏡池湖畔的金閣,彷彿在若有相、若無相之間,美得令人昏眩,難怪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有此體悟:「金閣已不是不動的建築物,而是現象界虛幻無常的象徵,如此一想,真實的金閣就和我幻想中的一樣美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